上海:豫园 玉玲珑景区

标签:
上海豫园古典园林玉玲珑景区yingpn1951 |
分类: 江浙沪 |
玉玲珑景区从“引玉”洞门入,有玉华堂、白玉兰、玉玲珑、积玉峰、积玉廊等,皆冠以“玉”字,“玉”成了此景区的精华。
玉玲珑位于豫园中部玉华堂前,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其余两块为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杭州西湖的皱云峰)。这三大名石,都是园林假山中的单块湖石,即所谓“孤赏石”,但若论玲珑剔透,当首推玉玲珑。由于这三块巨石都具备了透、漏、瘦、皱的特点,故历来被我国园艺学家认为是假山中的极品。
玉玲珑后有照墙,墙上有“寰中大快”四个篆字。“寰中”,泛指“宇内”,意为“天下大快”。有三衬玉玲珑之说:以石衬石,以水衬石,以墙衬石。
据传玉玲珑就是当年花石纲的漏网遗物。玉玲珑入园时,石身上还刻有“玉华”两字,意思是说此石是石中精华。玉玲珑在会景楼东庭院内已屹立400余年未曾移动,奇石色青,高约1丈余,重达万斤。石棱似朵云突兀,玲珑剔透,通体成万窍灵通。周身多孔,具有“皱、漏、瘦、透”之美,被公认为是石中甲品。
“玉玲珑”玲珑剔透,具有皱、漏、瘦、透之美。石的上下布满洞孔,孔孔相通,如果在此石下端的洞孔里焚上一炉香,那么上端各个洞孔里便会喷射出袅袅的青烟;倘若在此石的顶端,倾下一盆,那么下端各洞孔里就会汩汩流泻出晶莹的水花,可称奇妙之至。相传它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玉玲珑乃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园的镇园之宝。
正对玉玲珑,主人特地建一书斋,以供朝夕观赏奇石,并以玉玲珑石上的“玉华”两字命名为玉华堂。堂上匾“玉华”两字,是明代文征明手迹集字。玉华堂前有130余年的白玉兰两株,白玉兰是上海市花。
堂上匾“玉华”两字,是明代文征明手迹集字。堂内家具为仿明代之物,摆设一如明时陈式。
听涛阁位于积玉水廊东,坐北朝南为两层建筑。“听涛”取此处临近黄浦江,涛声似可闻听之意。其南部下为抱厦,上为雅室。其顶上塑一单腿独立的仙鹤,隔池南望涵碧楼。听涛阁北部为上下两层的展览厅,常年举办中小型书画展和文物展,是游览豫园的又一个好去处。
积玉峰立于听涛阁右侧,峰以积玉命名,意谓峰是由无数的美玉堆砌而成的。积玉峰玲珑剔透,1956年移到豫园。积玉水廊因“积玉峰”石而得名。
涵碧楼的“涵碧”一词取宋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诗意。为二层建筑,全部木构材质为缅甸上品楠木。典雅华丽,藻饰精美,梁坊上雕刻了牡丹、梅花、百合、水仙、月季等一百种花卉图案和四十幅全本《西厢记》故事图案,故该楼又称“楠木雕花楼”。
涵碧楼中陈列着清代精致华贵的31件楠木雕花厅堂家具,有戏文狮子纹长条桌、五狮座圆大理石落地屏、戏文松鼠葡萄纹落地镜、圆桌和束腰圆凳等,设计和雕刻皆极为出色,都是弥足珍贵的古典家具精品。
藏书楼位于得月楼南,又名书画楼。是上海画派的发祥地。清光绪年间建,清末曾是有名的书画市。豫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建园时即和书画结缘。明代著名书画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就曾在豫园赋诗题额、挥毫作画。
我去的时候藏书楼没有开放。
得月楼位于玉华堂、玉玲珑西,两面临水。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光绪十八年(1890年)重建。得月楼为二层楼房,建筑精致,画梁彩栋,修廊曲栏,华丽幽静。
玉玲珑西有“衬玉玲珑”圆洞门,进门是一座两层楼,因楼西近荷花池,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故名得月楼(目前没有开放)。
环龙桥位于玉玲珑南,用青石建造,单孔拱形,式样古朴。环龙(水环玉玲珑之意)桥通向内园。
越过环龙桥,我们就到了内园门楼前了。内园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原是上海城隍庙的花园,新中国成立后,修缮豫园时将两园连在一起,成为园中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