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曼松:贡茶界的稀有精品,不可错过的秘境甘露
自古以来普洱茶贡茶产区都备受“不凡之人”重视,他们要么地位显赫、要么出身高贵……总之很多茶品已经难填其口腹之欲了。追求极品,才足以显示其身份地位。
2020年6月16日,成都七子茶庄.沁圆號团队代表云南茶山行小分队,到现在为止,走完了易武茶区古六大茶山中易武的大部分寨子,见证了易武作为贡茶重镇的地位。探寻了易武老街旧址,颇为感慨,褪去昔日辉煌,昨日贡茶的“帝王气概”却丝毫不减。
贡茶,高原明珠上最闪耀的“皇冠”
或许对贡茶有天生的迷醉,到了易武一呆就是3天,品尝了很多易武的好茶,每个寨子的茶品“形同兄妹妹”,却各有所长。易武的美,有品不尽的柔甜,想不爱都难,反正,我们是爱了爱了,爱它一辈子,爱它个地老天荒。
图为:曼松茶王子热情好客的茶农小兄弟
图为曼松背阴山古树茶地的土壤
除了古六大茶山中的易武贡茶外,另一个仅有的贡茶产区就是倚邦了。而曼松本就是倚邦茶里面品质最好、且知名度最高的茶品。就连远在京城的皇帝老儿喝后都为之倾倒,可见曼松茶的历史地位之高。
图为:倚邦曼松茶树
“吃曼松看倚邦”,古时专供皇帝专用的贡茶
曼松位于古六大茶山的倚邦茶山内,与其他普通放入贡茶不一样的是,它是专供皇帝享用的,尤其是在明、清两朝。
由此,我们对倚邦这个贡茶产区也心生向往。“吃曼松看倚邦”,更是让爱茶如命的伙伴们觉得曼松茶作为站在倚邦茶金字塔尖的“风云人物”,更该去一探究竟。
曼松:深山里飞出的“金凤凰”
交通闭塞,人为干预少,茶树的生长才能汲取日夜之精华,曼松也是如此。
在热情好客的茶农小兄弟阿平的带引下我们来到背阴山小组村委会,相传这是三片曼松皇家茶园(王子山、背阴山、靠近曼腊的一个傣族寨子茶园)其中的一个。
进入去往背阴山小组村委会的单行道,左岔滥田下寨,右岔盐井河。
上山时天空还下着雨,似乎是以这样的方式欢迎我们的到来!
茶农兄弟问我们,美女姐姐们,下雨也要上茶地吗?我们大家坚决地异口同声地说道:下大雨也要上去,哪怕是穿着胶鞋,披着雨衣也要上。
因此为了上山我们特地在小卖部各自买了上山时穿的解放鞋。
或许很多没有上过山的人都会认为有了解放鞋就可以直接徒步上山了,其实错了,上茶山的路还有好长好长的一段,瞧,茶农兄弟已经呼来了山里驾车技术很好的哥们,大家片刻也没休息整装待发,向曼松背阴山王子山进军.......
摩托车队上茶山必经的烂路,路再烂,也住挡不了爱茶人的激情.......

来到背阴山和王子山茶树地的交界线处,大家会儿停下来歇了一会会,原因是已经吓得不行,山路曲曲弯弯就不说了,路烂打滑,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稍微不留神,人就只有摔倒山崖下......好一个有惊无险,这会儿,估摸着老天看到了我们的初心,也特别眷顾我们一行,居然把路晒得越来越干,下山的路就不用那么担惊受怕了。
经过了近一个小时的摩托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背阴山茶树地的看护地旁边,实属不易。但眼看着守茶地,护茶林的大哥所用的野外生活用具时,顿时肃然起敬,疲惫及惊吓的感觉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或许就是曼松茶树带给大家的精神食粮吧!
一到茶树地,姐妹们认认真真地做着笔记,把曼松茶地的古树茶产量以及人文故事地理特性茶树茶叶长势特性做了详细的备忘。这种随时想着传播健康正能量用大数据来说话的精神感动着随行的每一位伙伴。
十五年来一直上云南茶山的我从来都没有戴过防护装备,这次伙伴们怕我出意外,强迫我戴上了保护手臂的护臂,并且隔两分钟给大家喷防蚊虫叮咬的药。尽管如此,我还是被盯上了......
一路上的风景
田里的秧苗让我想起来十几年来影响我很深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

一路上风景美不胜收

曼松茶地的特色,皇家茶园低头进入。

曼松茶树的特色,进山低头,茶树向上长,采茶搭架方可一显身手

聆听山里兄弟们述说那曼松王子山和背阴老寨新寨的那些事........
辛苦了半天,还是要留下点纪念,曼松背阴山古树茶地鲜叶展示,美在形,美在魂,美在筋骨,美在内涵就是那么不一般......

拖着疲惫的身子继续下一站,那一山,有兄弟姐妹们在呼唤,再烂的路,再大的雨,对于想要向前进的人儿来说,无阻!
倚邦本地茶之最——曼松,无茶可及
小兄弟特意找了两款不错的曼松茶泡给我们喝,其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曼松古树茶,味道特别甘甜、茶气醇厚、清香久久不散,颇有几分高香甘醇的古韵。
欣赏过了易武落水洞的“大家闺秀”,弯弓迷人的“小妖精”,亦让人走不动路了,一如大漆树清纯的“小家碧玉”,遇上了麻黑的“狂野少年”,让人手足无措。
七子茶庄沁圆號伙伴们的“易武情”早已泛滥,其中一位小伙伴打趣道:“易武是朕的江山,爱江山更爱美人,但是‘曼松小王子’谁也别跟我抢”。好茶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曼松王子山,下次再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