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西文化的人情缩影

(2020-06-29 16:26:27)

——对《湘西秘史》中典型人物张复礼的形象分析

                 

 

摘要:《湘西秘史》是作家李怀荪于2014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清末湘西最繁华的码头浦阳镇为背景,通过张、刘两大商户的儿女亲事为主线,浓缩了浦阳镇近半个世纪的生活图景。湘西地处四省市交界处,具有特殊地理环境,以及汉、苗文化相互交融产生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氛围。典型环境中才能塑造典型人物,故文章选取男主人公张复礼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在湘西的独特文化背景下分析和探讨他的性格、形象,以及对以往湘西作品中男性形象的补充作用。

关键词:湘西文化;儒商;多情种;形象补充

 

在小说中,张复礼的身份分为明和暗,在明(即小说的人物身份设置中),他是张家独生子,继承了张恒泰的桐油生意,是一名儒商;在暗(即小说的情节脉络发展中),他是一个多情种,亏欠了许多人,负債累累。也正是在情节的推进中,张复礼完成了多重身份的转换。这些身份都离不开湘西文化对人物的塑造一一张复礼的形象具有代表性,他是清末的湘西儒商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男性形象进行了补充,充分体现了湘西文化是外来客商与土著居民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李怀荪对湘西记忆的情感书写。

 

一、儒商

作为儒商,张复礼的出场并不光彩。他以一个被斥责的、鲁莽冲动、不守礼法的公子哥形象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因为无法抑制情欲的躁动,张复礼在与刘金莲成婚前强暴了苗女廖阿春。这个情节是整本小说最重要的开端,作为男主人公,张复礼的形象在此打下了第一个烙印ー一叛逆。

作为张家窨子的独生子,他从小接受汉文化的传统教育,连张父也说“你一个有头有验的大户人家少爷”,可见他知礼却不守礼。这一性格冲突,看似不合理,实际上却正是湘西独特文化环境导致的客观情形。

试看一段书房的环境描写,虽然客寥几笔,细节却值得推敲:

 

书架上摆放着四书五经,还有许多从汉口、常德买回来的杂书。

 

其一,“四书五经”说明了张家虽然几代定居浦阳镇,却仍保留着汉人重视儒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张复礼正是在这种忠、义、孝的文化浸淫中成长,以端方君子为目标的新一代儒商。其二,联合下文“以唱高腔戏为消遣”“儿子誊抄戏文”等句子中可以推测出,“杂书”是类似戏文曲目的闲书。湘西是多民族群居之地,浦阳镇又是繁华的吗头,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以上说明张家在传统教育中结合了一些市井通俗文化,所以张复礼虽然懂礼,却也带有一定的叛逆思想,那么他婚前不忠的行为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作者在塑造张复礼时,并没有将他的形象定格在某特征,而是通过立体化描写。弱点、缺陷和闪光点交织,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所以在某些时候,张复礼就好似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映照出芸芸众生。

张复礼虽然叛逆,但是生意时却精明圆滑,不卑不亢,展现了不俗学识。他与洋人打交道,没有直奔目的,而是巧妙地勾起他们对湘西的兴趣,从朋友做起,再一步步成为生意伙伴。张复礼作为新旧时代交替中的商人,具有远见卓识,胆识过人。是汉族文化赋予了他不凡的谈吐,而苗族文化的大胆、野性则巧妙地滲透进了他的性格。

作为世居湘西已数百年的巨贾的后代,张复礼不仅对边地文化的濡染很深,还对戏曲有相当的造诣。作者借此穿针引线,将目连大戏、辰河高腔戏、西皮二黄的研究融入到他的生活日常中,成为小说的组成部分,既将戏曲反哺到小说创作中,又用戏曲丰富了张复礼的形象,风雅而不迂腐。可见张复礼所代表的湘西儒商与传统的儒商不同,他们除了才气还有闲情,生活精明的同时也懂得享受,这种对人性的适当放松正是湘西文化的独特体现。张复礼有商人坚定的一面,又有戏子那种诗意多情的一面。对于戏曲的热爱使他本能地和艺术人生联在一起,而这些关系综合在一起成就了他复杂多面的矛盾个性,形成了性格内在的必然性冲突,从而传递出现实的信息、历史的信息、文化的信息、人性的信息,使这个人物具有了一个矛盾冲突时代的鲜明特征而挺立起来。

 

二、多情种

张复礼作为全书最出彩的形象,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多情,亏欠了许多可怜人,不仅有情人还有家人。本文从他的爱情和亲情两方面来论证“多情”,探讨成因。

()关于爱情

张复礼离开浦阳镇,在外娶了两房外室,看似风流多情,但并非全是他的人性道德的问题,更多是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给人性带来的新的现实空间。因此,他的多情,也是作者对人性本质的思考所做出的选择。

他的一生有四个女人:他强暴了苗家女仆阿春;和正妻刘金莲分居两地;在鹦鹉洲娶了二房潘小芸;在镇江娶了三房娄听雨。每一个女人都是张复礼人生之路上必不可少的部分

张复礼的多情,具体表现为对待每一段感情都比较真挚,但同时也没有深入心底。湘西文化中蕴含的热情,在张复礼的风流韵事中得以体现。豁达与自私,重义与寡情,保守与开放,这些矛盾的关系。在他的身上一一呈现。

作者意图通过塑造张复礼这个“多情”形象,引发对人性本质的探讨:为了逃避现实的残酷人必然会选择不断找寻新出路。

张复礼面临的生存困境是尴尬的家庭生活:刘金莲与木匠私通生下儿子,他失去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合法权益。

()关于亲情

张复礼在逃出浦阳镇之后,几乎断绝了回家的念头。他把亲情剥离,原生家庭中,除了父母再无留恋。而三房娄听雨为他生了儿子,圆了他的家庭梦,所以他把后天的亲情几乎全部留在了镇江。当然,除了这两大块,还有小部分的情感流向了对私生子火儿的愧疚,只有极少数会留给名义上的儿子张钰龙一一鉴于张钰龙的孝顺和精明能干。可见,张复礼的亲情成分非常复杂。他的“多情”源于自然天性对传统的家庭道德要求的突破一一婚前不贞产生的羁绊冲突。

张复礼从湘西走出来了,某种程度摆脱了湘西文化的束缚,人性得到一定的解放。他一方面在汉口过着正常人的情感生活,一方面又不得不受到湘西道德观念的困扰。他对亲情有着异乎寻常的复杂感受,在“陪灵的伢儿”一章中得到突出体现。张复礼离家远游,多年不归,如果从传统道德观的角度去审视这个男人,他是一个不孝子。但自从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他昼夜赶路,冒着暴风雨回家发丧,这些行为又与他往日的不闻不问形成了深刻的对比。可见张复礼把自己剥离了开来:情感上,他选择留在汉口,因为潘小芸能带给他情感慰藉;而道义上,湘西重情重义的道德观念在他心底早已扎根,所以他无法摆脱从小接受的礼教人伦。为父亲发丧这个事件直接触动了张复礼,使他回归一直逃避的家庭问题。

作者在这一章中,将张复礼完全剖开。张复礼连夜赶路,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泅水过河,一是出于对父亲的愧疚和对多年过失的弥补,二是对自我的问责和惩罚。他在初见张钰龙陪灵时,心里是感动悲痛的,因为至亲离世对他打击甚重,盖过了妻子不忠贞的耻辱,所以他难得的对张钰龙表现出长辈的温和与亲近。种种亲昵的举动,是对张钰龙替他尽孝的奖励,是他施舍给张钰龙的亲情。但这点温情在丧礼有条不素地操办时渐渐淡去了,当一切秩序归位,旧有的隔离再次竖起高墙。“十五年来,他一直在吃着巴亏,心里有苦没处说。……伢儿的表现越好,收到的夸奖越多,张复礼心中解不开的情结,也就更加紧锁了一重。”这时,理智压制了情感,人性中的利益观再次占据上风。当抛开了感性的冲动,再次审视张钰龙时,就只能勾起心中的痛苦。张钰龙的存在,反复敲打着他,证明他的人生和婚姻有多么失敗。张复礼内心痛恨这个孩子,在道德上却又忍不住赞美他。

 

                 三、意义:对湘西男性形象的补充

以往的湘西男子形象主要来自湘西本土作家沈从文,他通过《丈夫》、《边城》等小说,塑造了湘西底层劳动人民,特别是土著居民的各色形象。沈从文保留了人性的纯粹,所勾勒的是一个安稳的桃花源。他描写的重点是船上的水手,田野的农夫,有着黑黑发亮的皮肤,剌剌的短发,身材健壮如山中野豹。这些男子的形象无一例外是生机勃勃的,感情直接浓烈,代表了原始的野性。这是因为从湘西到上海,看到都市文明中人性的变异,所以他在创作中特别注重本土性,力求保留不受外界干扰的湘西。当然也随之出现封闭性和单纯性。他的意旨是表现纯朴的山水、民风、人情,“肯定湘西世界所特有的人生情趣和牧歌风味”,抵御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浸染和扭曲。

而李怀荪笔下的湘西更为广阔,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是一个正在走向崩溃的社会,新旧时代正值交替,边城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传统的家庭经济道德文化关系正经受着现代新思想的冲击。“沈从文先生的湘西主要是描写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实际上湘西的发展是由土著居民和外来客商共同创造的。”1主人公张复礼的形象正是对沈从文笔下湘西男性的补充。

张复礼的身份突破了以往的桎梏。李怀荪调整了人物设置,将主人公的角色从劳动人民转向商人,财富、地位上升,而且将是一个接受过传統文化熏陶的儒商。张复礼作为湘西精神的縮影,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他既保留了中原的忠孝礼义,又接受了原始的激情野性,行为处事中处处受到理性与感性的牵制,导致他的性格优柔寡断,鲁葬与慎重并行,命运也因此一波三折。张复礼是小说中塑造最成熟的角色,在他身上可以挖掘到人性的许多面,读者会为他惋惜,有些时候也会反观自身进行批判,面对他的遭遇还能感同身受。

 

四、结语

《湘西秘史》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对传统湘西文学的重塑。人物不再单一,情境更加丰富,所呈现的湘西世界也与现代世界接轨,打破了旧有的屏障,使外来文明进入了这片神秘大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水乳交融,形成了更加丰富绚丽的湘西风情。因此,张复礼不单单是小说的男主人公,更是庞大的湘西世界的一个縮影。他的身上体现了新时期湘西汉子的魅力。张复礼是小说的行文线索,由他串联起风俗民情,以他的人生跌宕展开了一幅全景式的湘西画卷。

 

注释:

1)李怀荪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的发言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