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批准,广东省邮政分公司将于2024年11月1日启用粤2024-8《中山大学世纪华诞》彩色数字粘贴型邮资标签1组1枚。详情如下:
标签编号:粤2024-8
标签主题:中山大学世纪华诞
邮资面值:0.80元、1.20元、6.20元
标签版别:省版
标签规格:72×28毫米
防伪方式:数字化防伪
网点信息:广东省邮政分公司
标签类型:TS71彩色自助粘贴型
启用时间:2024年11月1日
使用期限: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10月31日

(图片为设计示意图,非最终图稿)
产品:美术明信片1套8枚,美术信封1套8枚:
1、使用8枚美术明信片为载体,贴0.80元面值“中山大学”彩色数字粘贴型邮资标签合计1套8枚;
2、使用8枚美术信封为载体,贴1.20元面值“中山大学”彩色数字粘贴型邮资标签合计1套8枚。
3、使用8枚美术信封为载体,贴6.20元面值“中山大学”彩色数字粘贴型邮资标签合计1套8枚。
-----------------------------------------------------------------------------------------------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简称“中大”(SYSU),学校法定住所为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省共建、是现代综合性大学,中央直管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7],入选“985工程”“211工程”“珠峰计划”“111计划”“英才计划”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等成员。
中山大学前身可追溯至1924年,由孙中山成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学校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40年,迁往广东北部山区韶关坪石办学。1952年,与岭南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合并,定名为中山大学。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2000年,教育部批复同意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2001年,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新的中山大学。2017年,中山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2023年,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立。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由广州、珠海、深圳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现有70个院系,本科专业(办学权)135个;有博士后流动站4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7个,专业学位类别51种;已有10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11个学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在校学生68781人,普通本科生33367人,全日制硕士19768人,全日制博士10735人,留学生
517人;专任教师4556人。
前身溯源:原中山医科大学
岭南大学医学院
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Tsai )医局”。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1886
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中山医科大学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1981年,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医科大学。2000年,经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报国务院同意,中山医科大学由卫生部主管调整为广东省主管。

原国立中山大学
格致书院
广州格致书院是十九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7年创办于广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1907年,格致书院改为岭南学堂,开设了医科。后来该学校成为岭南大学,而其医科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
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变迁。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
国立广东大学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1924年6月9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
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孙中山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孙中山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
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

国立中山大学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
1927年7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8月,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开始筹备,即着力于聘定教授,设置各研究组,公布招生简章,成立各研究会,发行定期刊物及丛书等五方面;11月《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创刊号出版。
1928年1月,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同年2月,改回“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全国唯一纪念孙中山的大学。1930年7月4日,国立中山大学校友会举行成立典礼。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1935年6月,正式设立研究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院校。1938年8月,接奉教育部令,将原有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并合设立师范学院,成为设立师范学院的五所国立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中山大学)之一;10月21日,广州沦陷,国立中山大学首次迁校择定罗定县城关岳庙(即牖明小学地址)为校本部办事处,拟农、法、医三学院迁往罗定县城,理、工两学院迁往郁南县属之大湾,文师两学院及研究院迁往罗定县属之罗镜,附属中学迁往附近郁南属塔溪乡。
1939年1月10日,中山大学决定从罗定迁校至云南澂江,并在昆明、龙州、香港等地设立办事处。2月,中山大学员生陆续到达云南澂江,择定院址,开始办公。1942年,教育部准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增设医科研究所,下设病理学部,为中山大学研究院第四个研究所。
1945年1月,中大被迫进行抗战以来第三次迁校。坪石校本部师生先后撤往乐昌、仁化。据《国立中山大学滞留仁化员生概况》记载,由于仁化亦处于抗战前线,学校不久又择定校本部和研究院在龙川,师范学院在龙川龙母圩,农学院在五华岐岭,法学院在蕉岭路亭,理学院和工学院在兴宁东坝朱屋等地,文学院、医学院和先修班在梅县县城。很快,日寇侵入东江地区,龙川撼动,校本部、研究院、理学院紧急疏散到梅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47年设置体育系,袁浚从武汉大学被聘至中大任体育系主任。

合并发展
1950年9月9日,中央教育部批复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经政务院核定:公立学校概不加冠“国立“、“省立”、“县立”或“公立”字样。根据这一规定,国立中山大学称中山大学。
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天文系由赵却民教授率领调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由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由人类学系主任杨成志教授率领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文理院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新组建的中山大学由石牌迁入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
1952年11月25日,调整后的新的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首次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1953年7月开始第二次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同时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
1954年,将全国唯一的语言系由中山大学调整到北京大学,语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带领全系师生48人整体迁出。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现华南植物园)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同时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等院校部分有关科系师生调至中山大学。
195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广州医学院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1978年,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终于恢复招生。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1993年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大学。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序列。
2000年,中山大学与里昂第三大学展开合作。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序列;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12月,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05年,与里昂第三大学签署两校校级框架合作协议,开展学生交换、联合培养、教师交流等项目。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7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2009年9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中山大学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2010年,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月,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

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2年4月,与里昂第三大学签署续签校级框架合作协议,并在此框架下签署两校学生交换协议、联合培养法语硕士研究生协议及法语专业本科生协议;同年,中山大学入选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5年7月,中山大学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1月3日,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举行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动。深圳校区选址深圳市光明新区,占地面积约5000亩,是中山大学的主体校园之一,学校形成“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
2016年8月26日,中山大学和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合力打造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挂牌仪式隆重举行。本次签约挂牌后,中山大学将全面接管福田人民医院;同年,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发起组建粤港澳高校联盟,中山大学为粤港澳高校联盟理事会理事长单位,联盟秘书处常设在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2017年9月21日,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1月,中山大学人文学科发展委员会和中山大学社科学科发展委员会成立;3月,入选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中山大学位列其中;8月31日,中山大学农学院正式成立;10月24日,中山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2019年3月,中山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月6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山大学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7月2日,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2020年7月10日,中山大学成为粤港澳高校智慧校园联盟创始成员;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0月29日,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为副理事长单位。
2021年1月,首批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2月,中山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5月,中山大学成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APRU)成员单位;10月21日,中山大学与澳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
2022年2月,中山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0月21日,中山大学与澳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11月12日,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成立,这是该校成立的首个学部,也意味着中山大学学部制改革正式启动。
2023年1月,中山大学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2月8日,中山大学-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揭牌成立;3月28日,中山大学成立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至此,中山大学七大学部全部上线,标志着中山大学正式进入探索“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阶段;4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山大学进行了大约90分钟的访问。在中山大学南校园体育馆,马克龙举行与中国青年的见面会,作了简短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临别之时,马克龙留下感言,为中山大学题字:“感谢中山大学的友谊与信任。埃马纽埃尔·马克,2023年4月7日。”
2023年6月10日,中山大学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揭牌;8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眼健康与视觉合作中心”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正式启动;9月2日,中山大学创业学院揭牌仪式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文学园举行;9月27日,中山大学对外公布,自2023年9月27日开始,社会公众可预约在周末、国家法定节假日参观校园;10月6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图书馆正式启用;11月12日,中山大学举行深圳校区建设碑记石、校训石、孙中山铜像落成仪式;11月12日,中山大学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在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揭牌,预计于2024年正式投入使用;11月12日,中山大学举行深圳校区建设碑记石、校训石、孙中山铜像落成仪式;同日,中山大学99周年校庆之际,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年启动仪式在广州南校园怀士堂隆重举行。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标识于怀士堂外的草地发布;11月15日,中山大学柔性电子学院揭牌
;12月23日,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立。
2024年1月4日,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批成果发布会在中大怀士堂举行;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三场“代表通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中山大学将在香港设立高等研究院;5月10日,广东省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示范基地在中山大学揭牌;5月15日,百年中大·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讲坛暨中山大学·深圳创新创业与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举行;6月,中山大学加入联合国“海洋十年”进校园联盟,共同宣读联盟倡议;6月,腾讯混元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推出全新图生视频模型“Follow-Your-Pose-v2”;7月2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深圳)揭牌仪式在第四届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举行。8月30日,中山大学与南方航空公司举行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签约会,达成联合共建中大“飞行技术专业”的协议。9月,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10月14日,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在香港科技园揭牌成立,开启内陆高校跨境办学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