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2024-3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邮资标签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将于2024年8月9日启用包2024-3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彩色数字粘贴型邮资标签1组1枚,详情如下:
标签编号:包2024—33
标签主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
邮资面值:0.80元
标签版别:包裹版
标签规格:72×28毫米
防伪方式:数字化防伪
网点信息: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标签类型:TS71彩色自助粘贴型
启用时间:2024年8月9日
使用期限:2024年8月9日至2025年8月8日


产品介绍:
1、家乡包裹贴1组1枚,邮资面值为0.80元/枚,产品叠加了语音祝福、旅游权益、公益服务等增值功能,提供三档国内普包寄递资费优惠。计费重量不超过1公斤、3公斤、5公斤,寄递费用分别为4元、6元、11元。限重内采用均一资费,通达全国。

采茶戏,是流行于我国南方赣、粤、鄂、浙、皖、闽、湘、桂等省的本土腔剧种,现存近30种。各路采茶戏的音乐各具特色,又存在着一定共性,传播于以江西为轴心,粤东北、鄂东南、闽西、皖南、湘东连成一片的“采茶文化区”。产生年代大多是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种类繁多,各地特色鲜明。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传统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封开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浙江的“缙云采茶戏”,福建的“闽西采茶戏”、闽北采茶戏“,安徽的“祁门采茶戏”,广西的“桂南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萍乡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梅州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江西采茶戏,主要以发源于赣南安远,信丰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茶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浙江缙云采茶戏在缙云流传历史久,分布广。清乾隆《缙云县志》载:“元宵节,张灯放花爆,有桥龙灯、布龙灯、采茶灯、竹马灯、台阁灯……”说明清时缙云采茶戏已非常盛行。据非遗普查得知,采茶戏表演缙云农村尚为流行。旧时,各乡村对采茶戏演员的挑选、剧目排练、演出程序都各自有一套乡规民约。
新碧小溪,有上下两村,各有采茶戏班,都规定每四年一届。每届在上年十一月开始,就由首董在全村十一至十四岁的男孩中挑选演员。入选者父母要交缴大米十余斤,作为子女学戏期间的夜餐膳食。演满一届,因年岁已大,不宜再上台演唱,大都转为乐队或择其佼佼者为下届教师,但身架短小者不在此限,可再蝉联一届。
新建镇力坑村选拔演员更为隆重,每年除夕前,由村首者集会议定“八角弟子”入选,并以红纸秆标明担任行当角色,分头贴于中选者家门口,俗称“贴灯”,如此郑重其事,无怪一人入选,全家光荣。
山岭下村更为别致。凡中选演员,必先到本保殿拜菩萨,并一起在佛像前吃“木面饼”。“木面”,在缙云民间称脸皮厚,意为吃了“木面饼”后,在演戏时不会怕羞、怯场。同时拜佛、吃饼也含有宣誓之意。“吃了木面饼,退堂鼓打不成”,必须有始有终,不能中途退出。
采茶戏表演与每年灯节活动密切相关。不论何时开始学戏,都要进行过一次彩排,俗称“出红台”,方可正式演出。俗定正月十五为灯节“正日”,十三“起灯”,十七“满灯”。在这五天内,迎龙灯、花灯、台阁、跑马等,大闹元宵,采茶戏也要演三至五夜。
小溪村采茶班在“出红台”这天要着戏装,先到本宝殿“勇功庙”朝拜;正月十三“起灯”时又要和“布龙”一起,在主要街巷巡迎,每遇戏台、祠堂都要表演一番;十五日在参加七十二杠的巨型板龙头开眼仪式后,两班使尽解数,竞相献艺;炮响时,以当时台前观众多少决定胜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小溪采茶班都到张山寨献山庙向陈十四娘娘献戏,以求本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力坑村采茶班从元宵节傍晚开始,就跟随“钢叉队”、“花灯队”在全村巡游,穿门串户,每有中堂,都需表演,待至祠堂开锣上演时,已近午夜,村民们仍尽情欢娱、乐此不疲。
广东封开采茶戏是在民间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地方小戏,用封开当地方言演唱,其形成过程中广泛吸收、借鉴粤剧与当地民歌等元素。封开采茶戏主要分布在封开境内各地,以贺江、西江流域地区为核心。
2006年5月20日,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