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封底文章

(2022-05-04 11:13:23)

您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我们,郑燮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是啊,我们的拔节生长,离不开您的辛勤栽培,我们身后,有您忙碌的声影。以身作则,书写您工作的严谨;甘于奉献,塑造您高尚的品德。您是一泓清泉,轻轻地,轻轻地淌进我即将干涸的心,让我半亩心田重新焕发生机。您是一碗清新的普洱,淡淡地,淡淡地散发不一样的芬芳,让我半亩心田在这寒冷的冬日温暖如春。

语文课上,总会拾起莫名的感动,我知道这是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啊!

                                                      ——  李铖章

 

   我们有苦有甜,有笑有泪,却永远有您在身后共苦同甘。没有山一般的高峻,但您却有山一般的坚强,您唤醒一片又一片小树小草,撑起一片又一片清淡高远的天空。是您,把我引进文学的海洋,亦是您,让我在晴空下自由飞翔。

 

几经风雨,几经寒霜,天幕昏沉,四楼办公室里的依旧是稀稀落落的的灯光,不经意看到时,总是莫名的心安。那灯光,是希望,是期盼,是欣慰,是引航。我看到了世间种种不堪,可您让我深信,这世间有更多美好,在角隅里肆意生长——康晓晴

 

 

                     越波澜不惊,越无法看清

 

                                              ——课堂文化之我见

 

                                                   山东省济北中学   袁梅

 

    我们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一节课,不论长短,或40分钟,或45分钟……一节课,不论课型,或新授课,或讲评课,或习题课,或改错课,或作文课……;一节课,不论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目标有何不同,教学重点如何凸显,是什么把我们变化莫测种类繁多的每一节课串联在一起?就像我们在讲授散文的时候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我们的课,真的可以是散的集中的代表,那我们的神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课堂文化。我说的课堂文化如何解读呢?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课堂文化是什么呢?我认为,课堂文化是指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为达到学习任务,并由此而生成的生活体验和精神体验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共鸣性的精神。也就是说,课堂文化是师生共建的结果。

    课堂文化与老师的精神气质、性格特点、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在我观摩的六节课中,明显可以根据老师的年龄大小,教龄长短等综合因素,当然有些时候也要看老师的临场发挥,看到每个老师的课堂文化的差异。

     比如无棣县第二高级中学的张振海老师的《学会分析,强化论证》,这是一节高三的语文作文训练课,张老师是一个相对来说教龄比较长,据我感觉应该是多年教高三,而且他个人应该是一个热爱写作文,文采飞扬,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很有见地的一个老师。在这样一个在公共平台上展示的课堂,我想每位老师在传送之时,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全省老师,甚至是全国老师的面前,那么如果张老师不是自己擅长,他应该不会来表现这样一节课。再者,张老师上的作文课,教学任务小处落笔,课堂上却大开大合,给学生充分的发挥时间。在高三,那样分秒必争的时间里,敢于这样给学生自由,给学生思考时间,实属不易。所以我觉得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也会跟着张老师而爱上语文,并且更加自信。

 

    相比较一下,另外一节作文课《考场作文讲评》。这是一节高一作文课,但是我个人觉得该老师太急于求成,设定教学目标太大,学生难吃得下,会造成“夹生饭”,甚至会因为处在高一阶段,而丧失对语文科的信心,觉得高中语文太难。

 

     课堂文化要让学生愿意接受,并且能够“听其师,信其道” 。还是这两节作文课。《学会分析,强化论证》,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就是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抓住一个大的要点,直击要害讲解。我相信,学生在听过本课之后一定会觉得收获颇丰,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但是另一节的作文课,我感觉学生的收获是有的,但是太沉重,还不是很知道自己差在哪里,就被直接告诉说“你完了,你样样都不符合高中作文的要求。”所以从两节课的课堂效果看下来,第一堂课也要比第二堂课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当然也可能会有一些年级的差异。毕竟高三了,可能学生对老师的问题的展示和回答更加适应,而高一的学生可能还存在着差距。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学年越高,学生越不愿意回答问题”。但是在张老师课中,却没有集体的一言不发,而是积极发言。

    再次,课堂文化是一种精神内质表现,不需疯狂外露彰显。

    我们出去听课,包括自己在家上课,总是觉得有的课,尽管不热闹,但给我们的感觉是一气呵成,自然生成很多,回味无穷,而有的课虽然热闹,但是华而不实,像在走秀。我想这就是课堂文化的一种体现,课堂文化所有呈现的绝对不是掌声、欢呼声,要的是头脑中的风暴震天撼地。

    所以这种内涵型的课堂文化才是真需要的文化,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就像各种文化,绝对不是因为热闹而被人铭记,它内在的成分才让人永远回味的实质。所以走进课堂文化,走进学生的内心,走进教学本身,走进那个知识的海洋,不要为了要掌声而要掌声,更不要为了让课堂活跃而随随便便要掌声,也包括为了课堂的活跃而随便的把价值不大的问题小组讨论一下。形式主义的事情都不应该在我们的课堂上出现,我们要的是真实可靠的情感体验,我们需要的是由内心发出的需求。《学会分析,强化论证》中各种论证方法的点,并且总结方法策略,感觉太生硬,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感觉更加的实用。这就是一种课堂文化的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影响,然后学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学会应用,并且能够熟能生巧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乃至生活中。

      最后,课堂文化是需要长期的积累沉淀,不能一蹴而就。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课堂文化也一样。在我看来,社会中不要简单口头强调课堂文化。任何事物在形成初期都要有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然后才能慢慢形成系统,理出头绪,进而发展自我。而且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堂也是需要社会关注的。当我们老师正把每一节课当做一个节目的时候,学生的手机却突然响起,或者有很多的学生在趴桌子睡觉,那么这样的行为,也会打破和谐的文化氛围。所以我很赞同宁波一中校长的讲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去其贴吧,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e,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其大器也。”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爆炸的社会,需要封锁一些信息,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有效信息。课堂文化也是这样,需要正向引导,最终才能走向新的历史时期。

      我想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能教出最优秀的学生,他们不但成绩优秀,更是人品优秀。所以我们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承载的不光是简单的技艺的运输,更是一种人品的榜样。让我们做一个有品位的老师,有文化滋养的老师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