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噶啦多杰仁波切-亲手建立朗炯沃赛秋林寺

(2017-06-04 13:12:35)
标签:

杂谈

皇冠上的宝石-朗炯沃赛秋林寺

跨越一座高耸的山,俯瞰静谧、云雾缭绕的东不丹山谷,朗炯沃赛秋林寺就像一幅经典佛教唐卡渐渐映入眼帘。

真如一幅理想的喜玛拉雅宗教画,金光熤煜的寺庙顶部屋簷,形似一缕浮云,朝天卷曲;中心冠状穹顶高出四角的外塔,四座外塔构成稳固的四边形,这美丽玄妙的建筑犹如神来之笔,为很多个世纪前的莲花生时代所奠定的,它在晨曦中幽幽闪光,正午的烈日下闪亮耀目,晚霞中隐隐闪烁。

正如莲师的镀金铜殿代表天堂,矮围墙代表宇宙的城壕,它围绕着寺院的主体建筑,有一条长长的台阶引向低处的山肩,那里有一排涂成白色的的舍利塔,示现出

102

一条世间与出世间的清晰标界。

山下喧闹的人声,背诵声、诵唱声、祈祷声传自于这些悠长的多层建筑,它们合围出一个足球场大小的中央院落,一部份房子是寺庙学校,一部分是居住区,留给来此寻求信仰教育的居士。

的确,寺院修行者勤勉、精进的画面构成山谷特有的乡村魅力,让人误以为这里一直是这样,是注定的,也许本来就是这样。从先前贫瘠、被人遗忘、令人生畏、不被理解的闭塞的东不丹到眼下所发生的一切,充分证明噶拉仁波切的愿力,他的信念,他不知疲倦的努力工作,仁波切是一个劳动者、精神导师、善款的募集者。

“我在孩提时代就非常热衷于建寺庙”,他朴实地说,“许多年以后,终于梦想成真”,这对于不丹和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追随者都有禆益,而且还在增加。

朗炯沃塞秋林寺的故事起始于噶拉仁波切的爸爸,听烈诺布仁波切,他后期健康状况不断走下坡,人们供养了嘎龙寺作为他养病的居所。从朗炯翻山步行抵达要化上4小时。作为一个杰出的上师,居民们希望他留下定居,并给他们传法。事实不是这样,相反,他打算移居美国治疗,人们为他们尊贵的上师的离开而沮丧 。

103

“当时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他(董瑟听烈诺布仁波切)向人们保证,他会任命一位有能力且能替代他的上师,新上师与他等同的名声与成就”听烈诺布仁波切先前的伺者,查当旺迪回忆说。

“一天,仁波切在寺庙的门上写下’噶拉阳希’,我们就明白他会将噶拉仁波切引荐给我们”

然而当时的噶拉仁波切年仅18岁,并且仍然在印度万索尔南竹林寺学习,这意味着,他在数年之多的时间内无法接管寺庙。但人们不能等,他们需要精神上师,他们去迎请他。于是他父亲安排了当地社区的代表团远赴万索尔迎请他来嘎龙寺。

徒步翻山去嘎龙寺途中,一位去万索尔行迎请使命的成员回忆,噶拉仁波切凝视前方看到嘎龙寺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出乎意料地说,”我父亲为我在云里挑选了一个地方,尽管我在平地长大“

噶拉仁波切在今天朗炯寺的地点停步休息,他随口说他希望能将嘎龙寺迁移到此地并留下居住,而不用再翻山越岭。拥有这块对未来有重大影响土地的人名叫弥姆汤

104

普老人,碰巧就在随行人群中。听到仁波切的话,随行队伍中的其它人就说服弥姆汤普将这块地供养给仁波切,沃塞秋林寺的想法就这么诞生了。

1989年破土动工,噶拉仁波切的哥哥,著名的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应邀前来主持宗教仪式,他们供养了十万个消除违缘的祈福,这一系列特别仪式为工程拥有一个圆满的缘起。仪式中,功德居士们供养了100袋粮食和322美金,成为工程的种子善款。这笔善款数额不大,离实现梦想还很遥远。然而还有其它的问题。

恶魔

当地人相信此山有非人出没,并被三个有威力的魔所占据。撇开迷信,实际问题是工人们纷纷病倒,一些人被认为魔”上身“,噶拉仁波切主持了驱魔仪式。但很快又出现另一种不祥之兆-很多蛇开始出现,这加深了人们认为此地被魔诅咒的想法。但仁波切不断地加快工程的建设,这些干扰就变得时强时弱,最终消失。

105

“许多人劝我不要在这里建寺庙,并告诫不要惊动恶魔”噶拉仁波切回忆说,“我的回应是所有的一切表明这里建一座寺庙更重要”

“仁波切已经将这不毛之地转化为学习与修行的美丽地方”朗炯老者呼应其它地方的有情众生“没有上师与没有机会修行的人们现在可以步入通向佛法的大道”

工程建设几乎耗了十几年时间才完工。当地的僧人僧尼,不存在什么工程师与其它技术专家,所有人都参与整个工程的劳作,他们背上原材料,诸如石块、砖、沙子与圆木,而不是站着告诉人们做什么。噶拉仁波切卷起袖子与他的僧人僧尼一起投入劳动,他手上起泡并出血。

工地施工进行时,他们首先搭起竹棚给工人住。噶拉仁波切自己就住在这些工棚中。雨季来临时,屋顶漏雨,让人难以入睡。

“甚至流浪狗也跑来与我们挤在一起住”,那时的一个工人说。“我们这样生活了两年,追随爸爸仁波切的一个老比丘为村里送来了救济品使我们得到救助”

106

当仁波切被祈请去新加坡、紧接着去马来西亚、台湾与香港传法时募集到的善款让我们度过难关。他回朗炯时带回了国外中心学员们的大额捐款用于工程建设。

为了采购五金制品及建筑材料,噶拉仁波切自己全程驾车前往有11小时车程的印度古瓦哈提。为了在古瓦哈提各建材店营业时间内赶到,他不得不在早上3点出发,剩余时间他购物及装货,这样他在下午或傍晚的时间返回朗炯,及时供给工地。

“仁波切脸上经常沾着工地的泥浆与灰尘”,一个老僧人说“看到仁波切如此无我地付出,其它僧人感到既羞愧又鼓舞。于是每个人付出更多额外的时间完成手上的工作”

工地的消息在当地不径而走,许多邻近山谷的人们加入到工地劳作,工地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使得工程进度加快。第一期建筑峻工后,噶拉仁波切用全新的模式为下一轮工程募款,他到世界各地佛教中心,呼吁他日益壮大的学生与追随者们出手相助。结果,他为外围建筑、学生的教室及居住区的筹建募得足够的善款。接着,他又募得

107

足够数额的善款用于维持学员们近期的生活津贴以支撑他们的学习。

“我的目标是募得足够的资金,让寺庙的学生们不仅吃得舒心而且让他们集中精力学习,而不是去邻近的山村乞讨食物与救济品”,仁波切说,“他们最终要承担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明日的心灵导师与修行者。”

纵观今天的朗炯,噶拉仁波切深沉地说“人们会认为我拥有一个伟大的血脉,有巨额的家庭财富来支持我的事业。这不是事实,我将成功归功于东不丹人民,尽管他们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供养,而他们付出的努力足有成效。他们将我从地面举起并将我托在空中。”

*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