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博爱唐村李氏拳谱拳论

(2016-06-13 17:52:17)
分类: 拳谱汇总
1:十三势拳谱

(起势)  揽雀尾   单鞭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式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式   进步搬拦锤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揽雀尾  肘底看捶倒撵猴  斜飞式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海底针  扇通背  撇身锤  却步搬揽锤  上势揽雀尾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左右起脚  转身蹬脚  进步栽锤  翻身撇身捶  反身二起脚   双风贯耳  披身踢脚  转身蹬脚  进步搬拦锤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斜单鞭  野马分鬃  玉女穿梭  单鞭  云手  下势  金鸡独立  倒撵猴  斜飞势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海底针  扇通背  上势揽雀尾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十字摆连  搂膝指裆捶  上势揽雀尾  单鞭  下势 上步七星  退步跨虎  转脚摆莲  弯弓射虎  上步揽雀尾 (双抱捶)  合太极。(唐村拳谱抄本)
博爱县李氏太极拳谱拳论
附2:太极拳谱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金刚捣碓 7、白鹤亮翅 8、搂膝拗步 9、初收 10、前螳拗步 11、楼膝拗步12、再收 13、前螳拗步14、掩手弘锤 15、金刚捣碓16、披身捶 17、背折靠 18、青龙出水 19、双推手 20、三换掌 21、肘底捶 22、倒卷宏 23、退步压肘 24、中盘 25、白鹤亮翅 26、搂膝拗步 27、闪通臂 28、掩手弘捶 29、大六封四闭 30、单鞭 31、云手 32、高探马 33、右擦脚 34、左擦脚 35、左蹬一跟 36、前螳拗步 37、神仙一把抓 38、翻身二起脚 39、兽头势 40、旋风脚 41、右蹬一跟 42、掩手弘捶 43、小擒打 44、抱头推山 45、三换掌 46、六封四闭 47、单鞭 48、前招 49、后招50、左右野马分鬃 51、大六封四闭 52 、单鞭 53、双震脚 54、玉女穿梭 55、懒扎衣 56、六封四闭 57、单鞭 58、云手 59、摆莲跌* 60、左右金鸡独立 61、倒卷弘 62、退步压肘 63、中盘 64、白鹤亮翅 65、搂膝拗步 66、闪通臂 67、掩手弘捶 68、大六封四闭 69、单鞭 70、云手 71、高探马 72、十字摆莲 73、指挡捶 74、白猿献果 75、小六封四闭 76、单鞭 77、雀地龙78、上步七星 79、退步跨虎 80、转身摆莲脚 81、当头炮 82、金刚捣碓 83、收势。(陈式太极拳一路陈发科演练)

附3:拳经三十二势拳谱

1、懒扎衣 2、金鸡独立  3、探马势  4、拗单鞭  5、下插势   6、埋伏势   7、抛架子   8、拈肘势  9、七星拳  10、倒骑龙  11、悬脚势  12、丘刘势  13、一霎步  14、擒拿势   15、中四平   16、伏虎势   17、高四平   18、倒插势  19、井栏势    20、鬼蹴脚   21、指裆势   22、兽头势   23、神拳势  24、一条鞭   25、雀地龙   26、朝阳手   27、雁翅势  28、骑虎势   29、拗鸾肘   30、当头炮   31、顺鸾肘  32、旗鼓势。(《纪效新书》)

附4:太极一百单八势长拳谱 (太极拳总歌)

懒插(扎)衣立势高强。丢下脚云步单鞭。七星拳手足相顾。探马拳太祖留传。当头炮势冲人怕。中单鞭谁敢当先。跨马势挪移发脚。拗步势手足和便。兽头势如牌挨近。抛架子短当休延。孤(括)身炮下带着翻花舞袖。拗鸾肘上连着左右红(横)拳。玉女穿梭倒骑龙。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猿猴看果谁敢偷。铁样将军也难走。高四平乃封脚套子。小神拳使火焰攒心。斩手炮打一个顺鸾藏肘。窝低炮(卧地炮)再打个井拦(栏)直入。庇(撇)身拳吊打指裆势。剪臁踢膝。金鸡独立。朝阳起(旗)鼓。护心拳专降快腿。拈肘势逼退英雄。吓(hè)一声小禽休走。拿阴(鹰)捉兔硬开弓。下插势闪惊巧取。倒插势谁人敢攻。朝阳手遍身防腿。一条鞭打进不忙。悬脚势诱彼轻进。骑马势冲来敢当。耍耍步(一霎步)往里就磋。抹眉红盖世无双。下海擒龙。上山伏虎。野马分鬃。张飞擂鼓。雁翅势穿庄一腿。劈来脚入步连心。雀地龙按下。朝天蹬立起。鹞子解(挟)胸。白鹅亮翅。黑虎拦路。胡僧托钵。燕子衔泥。二龙戏珠。赛过神枪。丘刘势左搬右掌(撑)。鬼蹴脚补扫前后。转上红拳。霸王举鼎。韩信埋伏。左(扇)右山(扇)。前冲后冲。观音献掌。童子拜佛。翻身过海。回回(头)指路。敬德跳涧。单鞭救主。青龙献爪。饿马提铃。六封四闭。金刚捣碓。下四手(平)秦王拔剑。存孝打虎。钟魁(馗)佩剑。佛顶珠。反堂庄。望门簪(望眉攒)。掩手横拳。下压手(下插势)。上一步封闭捉拿。往后一收推仙(山)二掌。罗汉降龙。右转身红拳右跨马。左转身红拳左跨马。右搭袖。左搭袖。回头掳(搂)膝拗步。打一掌转身三请客。掩手横拳双架梁。转身横拳丹凤朝阳。回头高四平。金鸡晒膀托天*。左搭肩。右搭肩。天王降妖。上一步铁翻杆。下一步子胥拖鞭。上一步苍龙摆尾。双拍手神仙摘乳。仙人捧盘。夜*探海。刘海捕蟾。玉女捧金盘。丢手。收手。刷掌。搬手。推手。直符送书。回头闪通背打一个窝里炮掩手红捶。回头插脚。五子转换。鬓边斜插两枝花。收回去双龙探马。窝里一炮谁敢挡。上一步邀手不差。搂膝一拳推倒。收回交手可夸。招上顾下最无佳。偷腿一脚跳杀。急三捶打如风快。急回头智远看瓜。往前收狮子抱球。展手一脚踢杀。回头二换也不差。直攒两拳转回身。护膝势当场安定。收回看肘并看花。谁敢挡我大捉立下。上一步蛟龙出水。后一打反上情庄。急三捶往前掤打。开弓射虎谁不怕。收回来马前斩草。上一挑又带红沙。刺面安定满天星。谁敢与吾比并(同拼)。(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本,李昌校,依据心意拳和拳经三十二势)

无极养生拳论 

无极养生功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论,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探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也。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此无极养生论焉。

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春月于太室祠传拳训论 李叶蓁


 

 

十三势行功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独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已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春月太室祠创传十三势拳歌训论   李春茂 

(十三势释名)

长拳者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掤履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掤履挤按即坎离震兑,正四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十三势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练。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大明崇祯壬申年二月研拳草论  李春茂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行功心法辩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往来,气贴背,敛入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李仲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面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欲长,退之则欲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耆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工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惟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打手歌          (注:扌履) 

掤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为小字)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打手要言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身法

涵胸 拔背 裹裆 护肫 提顶 吊裆 腾挪 闪战

刀法

里剪腕 外剪腕 挫腕 撩腕

枪法

平刺心窝 斜刺膀尖 下刺脚面 上刺锁项

打手撒放

掤(上平) 业(入声) 噫(上声)

咳(入声) 呼(上声) 吭 呵 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