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种子的萌发》教学案例

(2018-01-02 04:53:25)
分类: 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因此,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初中生物学”。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那么,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以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呢?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转变学生角色,即向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去参与和实践,从中自己产生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体验求知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案例过程

这是一节探究实验,在上课前的一个星期,我给学生留了个作业,让他们回家发豆芽,并观察豆芽的萌发过程。

上课了,我走进教室,看见同学的桌面上摆放有培养皿,里面有学生发好的豆芽或已经烂掉的豆,等我一进来就有同学迫不及待地发问了:

“老师,为什么我种的都死了?”

“老师,我种的为什么只有几粒萌发,而其他的都烂了?”

“老师,我种的种子全部发芽了。”

……

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为什么有的同学种的种子发芽了,有的同学种的却没有发芽?现在将你们小组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小组讨论一下可能的原因,并说出你的假设的根据。”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很快就有了结果:

“我们小组认为,种子的萌发与水分有关,水分太多了不能萌发,我们小组有一瓶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没有萌发。”

“我们小组认为种子的萌发与阳光有关,有光的条件下萌发,我的这一瓶是放在阳光下的,所以长的很健壮。”

“种子的萌发还与温度有关,因为冬天的种子是很难萌发的。

……

我将学生的假设全部都写到了黑板上:空气、温度、水分、阳光。然后说:“你们的假设都正确吗?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能通过实验来验证吗?”

 “我将一个瓶子盖盖,一个瓶子不盖盖”一位同学迅速地说出了他的想法。

“你这样做是为了验证什么?”我问。

“为了验证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空气。”

“这样做不行,因为瓶子里还是有空气。”有同学马上反驳。

“怎样才能使种子与空气不接触呢?”我又问学生,一时无人回答。

“我想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我将装有种子的瓶子一个放在外面,一个放在冰箱里面。”有一个同学抛开了前面的问题,引入了一个新的探究的问题。

“我想看看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水。一个瓶子里面放水,一个瓶子里面不放水。”

……

我发现学生的设计都有了对比意识,但考虑的问题不是很不完整,也难怪,毕竟他们还小,在此之前,学生做的探究性实验,变量很少,而这次一下子出现了那么多的变量,学生如何能考虑完整呢?于是,我对学生说:“刚才同学的实验设计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们能不能将几个因素都考虑进去设计多组实验来进行验证呢?我们先看一看教材中的实验设计,请你们在看书的过程中将书上每一步骤的文字转化为简图的形式并配上最简洁的文字说明。”根据我的经验,教材中的实验设计较长,如果不用图表示,学生很难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也就很难让他们自己体验到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于是,我在学习方法上对他们进行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开始了一边看书,一边画图,而我则在教室内进行巡查。

过了几分钟,很多同学的图画好了,我拿了一个图,用实物投影仪打在了屏幕上,要求学生评价是否正确,然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哪一个瓶中的种子可能萌发,哪个瓶中的种子能萌发,为什么?

有几组对照实验?每一组对照实验中的条件有什么不同?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条件吗?

4号瓶中倒很多水是为了研究什么?

每个瓶中要放多少粒种子才适宜?为什么?

学生很快回答了所提出的问题,我又将问题深化了:“由这个实验方案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在实验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我认为首先要有对照实验。”

“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
“还必须有较多数量的种子。”

……

我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看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已经体验到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实验原则,该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掌握的实验设计原则进行实验设计了,于是我对他们说:“课本的设计也并不是那么完美,我们的同学也许想探究的问题更多,实验设计的更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且在课外实施,下一节课拿到课堂上来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成功,分析你的失败,好吗?”

我相信学生已经能较好地设计这次实验了。

三、课后反思

一节课非常顺利的讲完了,学生所有的动作都在我的预料之中,而且整个学习气氛都让我满意,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空间,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一个好的、成功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传统课程环境转变为新课程环境,转变教学理念是每个教师面临的严峻的考验,是新型教师必须具备的。通过这节课,挖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也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学到的知识更为接近并能运用在实践中。其次,对生物课教学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体会到了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点评

    本节课是一节以分小组来完成的探究课。教师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课堂结构,从课题的选择到小组的研究、交流汇报,体现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过程。综观本节课的始终,学生一直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学生通过发豆芽、实验现象的分析、探究问题的选择、设计实验等过程,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