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理解的投资估值艺术

(2016-08-29 11:57:24)
标签:

杂谈

有人问我,如何去给投资标的进行估值?可以说,这个问题是投资里最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不信,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大神”们,至于短线客就更不用提了,他们大多会跟你说“关注几日线的支撑或阻力……”。所以,能否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是取决于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行文之前,我首先要明确两点:

 一、投资估值很重要  

任何投资决策行为都是基于估值的,估值一直贯穿于整个投资过程中。可以想见,估值有多么重要。有人说,我就做个短线,我今天买明天就卖,不需要进行估值的。那么,你今天计划10元买入的同时,是因为你觉得明天会有人以11元把它买走,不管你是草率的还是深思熟虑的,不管最终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其实无意识当中估值行为已经发生了。

 二、投资估值很艺术  

我不知道你是如何看待投资估值的,你可能曾经学过商学院关于投资、关于评估的精英课程,但我不认为你弄懂了那些企业价值评估模型、计算方法,对你二级市场投资盈利有多大的帮助,否则,教你课程的教授们足以独霸市场。当然,这些对你胜任一份财务、会计师的工作还是有很大作用的。相反,一些不懂模型、不懂计算的,却并不影响其做出很好的投资,所以,投资估值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更深一层,应该叫哲学了。你能说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是提前算好了吗?

关于估值相关的理论有很多,涵盖的范围也很广,绝非一篇文章能够概全(我在提笔前也想了很久,不知如何下笔),所以我只能结合实战案例,谈几点自己的个人体会和感悟。(寻马营就是力求以最通俗、简单的形式,以金融小白也能听明白的方式,不讲空洞的理论,一切从实战中来,又回到实战中去。)

一、估值是动态变化的,而非固定的。 

佛家讲“空”,空是般若智慧,由此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种现象,空是真理,是万有,就如同虚空孕育了万有,空气孕育了大地万物一样。我理解的意思是世间万物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总处于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中,这是一种辩证思维。

作为投资估值也是一样,我们说这家企业估值多少,必须放在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时点下,才有意义。即便不考虑市场波动,作为企业本身,今天和昨天以及明天,它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放在二级市场,这种变化更为明显,同样的公司半年前和半年后,市场对其给出的价值可以相差一倍甚至更多,这种巨大的变化是由企业本身(重估、成长)、市场风险偏好叠加而成,聪明的投资者便是依靠这种变化(股价围绕公司价值上下波动)来盈利的。

二、不同的企业(行业不同、商业模式不同),其估值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重资产型企业(如传统制造业):以净资产估值方式为主,盈利估值方式为辅。

轻资产型企业(如服务业):以盈利估值方式为主,净资产估值方式为辅。

互联网企业:以用户数、点击数和市场份额为远景考量,以市销率为主。

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企业:以市场份额为远景考量,以市销率为主。

故而,在看企业时,你不能把创业板的公司与主板或中小板的公司来比较,或者说不同类型的公司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如果按成熟企业的标准去衡量一个成长型企业,其结果就是所有成长型企业都不值得购买,因为它的盈利非常少,甚至是亏损。你怎么看都觉得风险大,你怎么敢下手?但是,它每年都在成长,市场份额在扩大,今年10亿你觉得贵,明年它会到20亿。同样,一家成熟企业,每年有稳定的盈利,投资的价值便是其业绩的弹性和估值弹性,它的估值一般很好判断,风险也不大,什么时候市场情绪将其估值往下拉的时候,往往就是介入的良机。

  三、重要的是感知估值未来变化,而非计算价值。 

这也是大学教授会计算却不一定能做好投资的原因。仅用一个市盈率法,你就能看出同行业内哪家公司贵了,哪家公司便宜了。但有时现在的状态并不能代表未来(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状态,现在的估值高/低跟未来估值是否高/低一点关系都没有(好熟悉,记得我哪篇文章里提到过)。比如:有时市盈率特别高的时候,甚至亏损,恰恰是公司处于经济周期低谷,或者是涅槃重生之前的那一刻,此时是最佳投资时点,因为此时的股价最低,等公司好转的时候,股价已经涨上去了,回到合理估值了,再追已来不及。如果仅看市盈率高,认为它贵,就会错过良好的投资机会。反之亦然。

所以,在对公司进行估值的时候不能死板,要综合地去看,尤其要结合公司的战略方向、行业市场、同业竞争、公司管理和经营能力等方面去判断。并且需要提前把握这种估值的变化,在估值低或走低的过程中提前就得介入,等到估值的预期已经完全体现时,再去介入就晚了。在过程中,需要不断验证,看自己的思考与判断是否出现漏洞。

  四、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大家都知道,低于内在价值时买入,高于内在价值时卖出,这就如同股评大师经常说的“高抛低吸”一样,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什么时候低估?什么时候高估?内在价值到底是多少?在估算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到底值多少时,其实我们无法做到精确的计算,连巴菲特都做不到,这就如同股评大师讲的高抛低吸,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一样。

比如: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法(DCF)来计算一家企业的价值时(本质上买公司就是买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公司会赚多少利润?贴现率又是多少?这本身都是变量,数据相差一点点,最后的结果相差很大。说估值是科学,更是艺术,就在这里。所以,谈一家公司的估值时,更多在于你对这家企业的了解,对于公司未来的把握。如果你对企业的产品、行业、经营等方面理解不深,是很难做出一个合理的估值的。我多次参加企业并购谈判,经谈判协商一致后的最终成交价与资产评估的底价,往往也会因为时间、外部环境、政策的变化,价格有较大的差异。而只要战略方向没变,并不影响最终交易。这就如同市场的大幅波动一样,值100亿的标的,我在50亿时买和60亿时买,又有多大关系呢?我只要不是花200亿去买就行。

举一个实战的例子:中通客车,是上半年的牛股,也是我微博公开验证的。1月27日,我鬼使神差地在微博发了一条对其进行估值的信息,说合理估值至少在100亿,而当时的市值只有60亿左右。我一向比较保守,又是在熊市,我的估值与现值竟相差接近一倍,确实胆子过大,一般人肯定不会相信的。

事实上,在微博发出估值后,市场又下跌了接近20%(当时我还在微信公众号里发文提示越跌越买,以后可能少提示的好),直到6月份,中通客车市值如之前预期上升到100亿元以上。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做出如此估值呢?当时,市场的热点题材都是围绕锂及锂电池等,没有人注意新能源整车等企业。我将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资料看了下,尤其是宇通、中通、金龙三大客车企业近几个月来的产销数据等相关经营情况进行了对比,基于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及公司管理层的战略,判断中通客车的市场份额会在未来大幅提高,业绩大幅增长(现在市场份额已超越金龙跃居第二)。宇通客车是老大,从中通客车未来增长的幅度与宇通进行简单对比,市值就应该在100亿元。所以,我认为当时是低估的。

当很多人还在纠结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补贴及骗补调查对其利润的影响时,中通客车已悄悄地从50-60亿元上涨至100亿元以上,上涨幅度近一倍,而这只取决于一个数据,那就是销量,销量的变化、市场份额的变化会直接带来估值的变化,在这之前你能精确地计算出利润吗?算不清楚。当然,现在中期业绩公告也出来了,预计利润增幅在500%以上,市值也如期来到了100亿。还是那句话,重要的是提前感知估值未来的变化。

内容转载自 微信公众号“寻马营”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