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和数学课堂相结合
(2019-03-05 23:11:04)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职业学校的教育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学习效率,在职业学校的数学教育中可以采用“任务单导学”的教学模式。数学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生活和科技的发展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任务单导学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发挥作用,被广泛地引用于各个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
二、研究对象
我校2018级新生
三、研究意义
“任务单导学”为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任务单导学是指数学教师根据教材进度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合理设计任务,然后引导学生在任务中进行合作自主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任务单导学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教师讲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能够融入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具体实施措施
(一)依据任务主线来取舍任务内容
所谓任务主线指的是统领并推进课堂任务活动的线索。任务主线往往与数学探究过程相一致。职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数学探究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寻找证据、得到猜想、进行论证”的四个紧密相扣且逻辑递进的环节。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任务内容的选取必须紧紧围绕该数学对象的特征,并且符合探究四环节的递进关系,而不应有并列的枝节以影响学生的思维聚焦。如“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正文中设计了三个任务内容,共有两个任务主题:指数函数概念的建构和指数函数性质的探寻。前者是任务内容一的意图,而后者则是任务内容二、三的指向,其中任务内容二事实上为采取纸笔作图方式获得任务内容三所需的研究对象提供了方法支持。然而教科书在本节附录的信息技术应用栏目“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中,给出了获得任务内容三所需要的研究对象的另外一种办法————借助信息技术辅助作图,如果教师教学选用该信息技术应用任务内容,则任务内容二中的问题二就多余了。可见,教科书在任务内容的设计上回有并行的任务线索,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任务主线与方法对任务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使得课堂的探究能够集中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依据任务的“流畅性”来增加任务内容
所谓任务“流畅性”强调的是学生要能依据已有的经验自主得出任务内容的探究思路。如前所述,任务内容之间必须有递进的逻辑关系,这一方面意味着任务内容之间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另一方面也揭示着任务内容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上的跨度。但是鉴于已有学习经验导致的我国职教学生数学探究意识淡薄、数学探究技能薄弱和数学探究方法缺失,如任务内容逻辑上的跨度太大,那么将会导致学生对任务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情况,对数学逻辑跨度较大或学生把握困难的任务内容,通过增加探究任务来缩小任务逻辑上的跨度,让学生能够窥见任务的逻辑与思路。如“函数的奇偶性”课题中的观察栏目,作为本课题中的第一个任务内容,其仅给出两个函数图像让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这两个函数图像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随后给出函数值对应表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列表数据的观察获得解析式规律。教科书设计了利用函数三种语言灵活转换来建构概念的任务线索,然而,这一线索的获得对于刚学过函数概念的学生而言,并不那么显而易见。教科书中填表任务的提出显得有些突兀,虽然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提醒数形结合或者函数三种表示方法的转化来启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反案,但都会显得不够自然。教学中教师不妨在观察栏目之前增加一个任务内容,请同学们画出函数的图像,按照已有的经验,学生知道画图像需要列表、描点、连线这样三个步骤,这样该观察栏目填表任务地提出就显得顺其自然了。事实上,通过添加该任务,教师以比较隐秘的方式提醒学生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函数三种表示方法进行联系和转化,这比用口头语言告诉学生的高明之处在于可以让学生主动自发地联系已有的认知经验,自己获得任务思路。
(三)依据“任务的明确性”来改编任务内容
所谓“任务的明确性”即任务内容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在任务中做什么和如何做。有些教师、学者反映任务教学只是课堂上热闹,其实学生是在讨论与教学无关的内容,从而对任务式教学法提出了批判。研究发现,由于教师设计的任务或教学指导语对学生来说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才可能会在课堂上讨论与教学无关的话题。如“倾斜角与斜率”课题中的思考栏目:“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表示倾斜程度的量?”其意在使得斜率的提出显得有一定的依据,然而这个栏目如果直接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来探究的话,学生往往很难自己想到“坡度”这个概念,即这个内容的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明确。不妨转换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过哪些与倾斜程度相关的事情?”学生能回想到:“爬坡、爬楼梯的时候,与倾斜程度相关,坡或者楼梯越陡即倾斜程度越大越费力。”教师可以接着问:“那么我们用什么量来刻画这个坡面或者楼梯的倾斜程度呢?”再引导学生体会倾斜角由于工具的缺乏是不好测量的,而距离好测量,从而引入坡度的概念。相较于教材上的思考栏目,这样做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一方面使得学生能明确知道自己在任务中该做什么——即回想生活中与倾斜程度相关的事情,另一方面能让探究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联系起来,事实上,这也更能让学生体会解决数学问题与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一致性(因在实际生活中测角度没有方便的工具,而测距离则轻而易举),从而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依据“教学的现实性”来创生任务内容
虽然我们必须承认教科书中的任务内容有着特定的教学意图,但不意味着任务内容的教学应按照教科书的预设来进行。所谓教学的现实性,其出发点为“教学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故任务内容应符合教学的现实需求。依据教学的现实性来创生任务内容,强调的是依据教学实践中的需求来对任务内容进行创生。如安排了一次调查研究,给出了两个供学生参考的问题:一在校中学生每周使用计算机时间的调查研究;二中学生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是编写者的预设来有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问题,然而学生也许对这两个问题并不感兴趣,反而可能会关系如穿越剧对中学生影响的问卷调查、学生家庭购物方式调查等等这类问题的探究。教学中不妨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就完全有学生来完成,包括之后问卷的设计、样本的抽取方案、问卷的发放回收统计、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汇报,以真实实现小组互动,使得探究活动能符合教学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提升探究的开放水平。
(五)从数学本质出发来引导学生探究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结构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个界定表明数学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脱离不开对现实世界中现象的研究和描述。事实上,数学描述的是现实世界中纷繁现象背后不变的规律,故“数学是研究变化中的不变关系或不变量的科学”这一表述也很好的揭示了数学的本质。这两种认识背后则体现出数学形成过程中需要人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学是一种人工制品,具有着属人的特性。探究作为一种数学研究活动的模拟,必须深刻体现并揭示数学的上述本质。以“线面平行判定定理”中书本翻页模型的教学引导为例,解释如何从数学的本质出发来引导学生探究。在引入这个探究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对数学研究的本质进行一定的叙述;之后结合叙述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翻页运动过程,寻找其中的变与不变,为此可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运动过程中什么对象在变,什么对象没有变?问题二,运动过程中有哪些不变的关系?对于问题一的解答,可启发学生思考立体几何的要素(线、面),对于问题二的解答,则可启发学生回顾立体几何中的关系(线线关系、线面关系)。这样,任务结论即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猜想的得出可以是学生依据一定的数学研究方法,基于观察与抽象现实世界中的现象来获得,同时也揭示了数学研究对象的现实性以及变化中的不变性的特征。
(六)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在学生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数学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结合任务单导学案,评价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连接,通过知识的结合构建知识脉络,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任务单导学案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掌握这一部分知识,但是对于其中的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都不一样,在讨论交流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研究效果
任务单导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进行思考分析,最后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另外,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同时,由于职业学校的特殊性,其学习的成果要应用于之后的职业当中。
实施“任任务单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专业的任务设计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有重要的帮助。
六、我们的反思
教师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 用、教学方式的改变等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 使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向“民主型”转变,学生 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开放型”转 变,教学评价向“多元性”转变等等。以学生的发 展为中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更好 地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任务)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课堂小结图示化、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使 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成为学生精神洗礼、意志磨练、素质 培养、道德养成的重要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