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62章的学习体会——万物之注 为天下贵
(2016-05-20 21:34:07)分类: 道德经 |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一、解读
道,如水和能量灌注于万物,是万物生养成长的源泉。善人把道当成宝贝用,不善人虽不懂道也是靠道的庇护而活着。美言,令人喜欢的言词可以使商品卖得好,而遵循道的诚信公平的法令规则就是真正的美言,必使大部分人渴仰依顺;尊行,令人尊重的行为可以嘉惠勉励人们,而遵循道的清静无为的行为就是真正的尊行,必使万民受益富足,善人安于善,不善人劝勉于善或者不敢露头。人如果有不善的,哪有被遗弃的?都在道的庇护范围内,法的教化之中,齐得安养,齐进于善。所以才设立天子和三卿,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老子〔文子〕曰: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为天下之民强陵弱,众暴寡,诈者欺愚,勇者侵怯。又为其怀智诈不以相教,积财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一之。为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是以,天地四时无不应也。官无隐事,国无遗利,所以衣寒食饥,养老弱,息劳倦,无不以也。——《文子》
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悬法者,法不法也。法定之后,中绳者赏,缺绳者诛,虽尊贵者不轻其赏,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无罪。是故,公道而行,私欲塞也。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不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专行也。法度道术,所以禁君使无得横断也。人莫得恣即道胜而理得矣,故反朴无为。无为者,非谓其不动也,言其从己出也(君主从自己身上开始执行起来)。——《文子》
虽然有人进献无价的玉璧在先、豪华的四马车乘在后的贵重礼物,不如坐在朝堂上进献遵循道的美言、尊行。
老子〔文子〕曰: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适。——《文子》
自古以来都认为道是最尊贵的,为什么?不就是因为遵循道有欲求可以得到,有罪过祸患可以避免吗?所以被天下人所尊贵。
杀无罪之民,养不义之主,害莫大也;聚天下之财,赡之人之欲,祸莫深焉;肆一人之欲,而长海内之患,此天伦所不取也。所为立君者,以禁暴乱也。今乘万民之力,反为残贼,是以虎傅翼,何谓不除!——《文子》
注释:
1、注:有的写作“奥”,有深藏隐秘之处,尊贵之处,宗主的含义。总之,都可以看成根源、源泉,不影响理解。
2、贺:有的写作“加”,有的解释为“嘉”。
3、共之璧:有的写作“拱之璧”,“珙之璧”。还有的理解为类似“和之璧”(和氏之璧)。总之,都是名贵的玉璧,不影响理解。
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