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2章的学习体会——母子不离 毋遗身殃
(2016-03-28 11:25:06)分类: 道德经 |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一、解读
道生万物、养万物,可称为万物的开始、母亲。守着资源就能把握产品,看到产品,要找到它的资源,这样就不至于迷乱危险。紧闭门户不留缝隙就不用忧劳贼惦记。开着门,全副武装防贼,也难免有意外,凶。事情大了才看见,不叫明,表面上的骄奢强梁,不是强的所在。吃了鱼,别丢了渔,否则以后就麻烦了。这叫遵循自然法则。
二、运用
齐王后死,王欲置后而未定,使群臣议。薛公欲中王之意,因献十珥而美其一。旦日,因问美珥之所在,因劝立以为王后。齐王大说,遂尊重薛公。故人主之意欲见于外,则为人臣之所制。故老子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淮南子·道应训》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砲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韩非子•喻老》
老子〔文子〕曰: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目虽欲之禁以度,心虽乐之节以礼,趣翔周旋,屈节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饮,外束其形,内愁其德,钳阴阳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终身为哀。人何则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不原其所以乐,而防其所乐。是犹圈兽而不塞其垣,禁其野心,决江河之流而壅之以手,故曰:「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夫礼者,遏情闭欲,以义自防,虽情心噎,形性饥渴,以不得已自强,故莫能终其天年。礼者,非能使人不欲也,而能止之;乐者,非能使人勿乐也,而能防之。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窃,岂若使无有盗心哉!故知其无所用,虽贪者皆辞之,不知其无所用,廉者不能让之。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未尝非欲也。知冬日之扇,夏日之裘,无用于己,万物变为尘垢矣!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文子》
〈守弱〉
老子〔文子〕曰: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畜,怀天下之大,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志骄,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凌下,用心奢广,譬犹飘风暴雨,不可长久。是以,圣人以道镇之,执一无为,而不损冲气,见小守柔,退而勿有,法于江海。江海不为,故功名自化;弗强,故能成其王;为天下牝,故能神不死;自爱,故能成其贵。万乘之势,以万物为功名,权任至重,不可自轻,自轻则功名不成。夫道,大以小而成,多以少为主,故圣人以道莅天下。柔弱微妙者,见小也;俭啬损缺者,见少也。见小故能成其大,见少故能成其美。天之道:抑高而举下;损有余,补不足。江海处地之不足,故天下归之奉之。圣人卑谦,清静辞让者,见下也;虚心无有者,见不足也。见下故能致其高,见不足故能成其贤。矜者不立,奢也不长;强梁者死,满日者亡,飘风暴雨不终日,小谷不能须臾盈;飘风暴雨,行强梁之气,故不能久而灭,小谷处强梁之地,故不得不夺。是以,圣人执雌牝,去奢骄,不敢行强梁之气。执雌牝,故能立其雄牡;不敢奢骄,故能长久。——《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