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8章的学习体会——闻道日损 无为无事
(2016-02-13 12:13:08)分类: 道德经 |
原文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一、解读
想学习知识技能要做的是天天增益自己所不知道的见识。(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想闻知大道要做的是天天减损本性所多余的东西,情欲、机械智巧之心。“上士闻道,勤能行之”。摘掉有色眼镜,去掉不切实际的幻想、固执僵化。
减损了还要减损,一直到体悟无须勉强刻意造作施为,自然而然的状态,无为自然无不可为。
少一些障碍、轻松点取得天下,人心归服,社会治理,好像常常无政事的样子,“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不在于政令频繁、多事尚贤。“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生事多事常因盗名盗利(见下文《文子》)。
等到有为有事而为的时候,不足以取得天下人心。
二、运用
(1)无为之道
老子〔文子〕曰: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阴阳和,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万物生矣。夫道者,藏精于内,栖神于心,静漠恬惔,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逸民,无劳役,无冤刑,天下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旨,绝国殊俗,莫不重译而至,非家至而人见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故赏善罚暴者,正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令虽明不能独行,必待精诚,故总道以被民而民弗从者,精诚弗至也。——《文子》
(2)《诫子书》
老子〔文子〕曰: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静即下不扰,下不扰即民不怨;下扰即政乱,民怨即德薄。政乱,贤者不为谋;德薄,勇者不为斗。乱主则不然,一日有天下之富,处一主之势,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志专于宫室台榭,沟池苑囿,猛兽珍怪;贫民饥饿,虎狼厌刍豢,百姓冻寒,宫室衣绮绣;故人主畜兹无用之物,而天下不安其性命矣。
老子〔文子〕曰: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文子》
跟诸葛亮《诫子书》是不是有点像?这里讲了修身、为学及两者的关系,最后导向经世致用。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或: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论多事生事
老子〔文子〕曰:法烦刑峻,即民生诈;上多事,则下多态;求多,即得寡;禁多,即胜少。以事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焚也;以智生患,又以智备之,譬犹挠水而欲求其清也。——《文子》
老子〔文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倍道而任己,见誉而为善,立〔名〕而为贤,即治不顺理而事不顺时。治不顺理则多责,事不顺时则无功,妄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责,事败足以灭身。——《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