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5章的学习体会——大成若缺 清静中正
(2016-01-22 21:08:33)分类: 道德经 |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一、解读
真实的大成就显现的反而像永远欠缺,因为不执成,它的作用没有败坏的时候。
真实的大盈满显现的反而像永远空虚,因为不执盈,它的作用没有穷尽的时候。
真实的大直伸显现的反而像永远弯屈。
真实的大灵巧显现的反而像永远笨拙。
真实的大赢余显现的反而像永远短缺。
正如在一定的限度内,心躁动能胜过外面的寒冷却不能胜过暑热,心平静能胜过外面的暑热却不能胜过寒冷,有执则滞于一偏。精神清明虚静,才能体察实情、无为而无不为,才是应对天下万物中正不偏之道。
所谓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赢,则非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赢,是名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赢。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两种句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世事无常,因缘变化,本就没有恒定的事物可言,执定一种“圆满”状态只是人们的主观欲望,毕竟要面临失望。满月一时而现,更多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的是残月。符合天道自然规律的,残缺即是圆满,“圆满”只是残缺一时一境、因缘具足才可以呈现的状态。
二、运用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对曰:“良马者,可以形容筋骨相也。相天下之马者,若灭若失,若亡其一。若此马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马,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马。臣有所与供儋緾采薪者九方堙,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使之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马矣,在于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牡而黄。”使人往取之,牝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问之曰:“败矣!子之所使求者,毛物牝牡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伯乐喟然大息曰:“一至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堙之所观者,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彼之所相者,乃有贵乎马者。”马至,而果千里之马。故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淮南子·道应训》
〈守清〉
老子〔文子〕曰:人受气于天者,耳目之声色也,鼻口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温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为君子,或为小人,所以为制者异。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澄水,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故用之者必假于不用者。夫鉴明者,则尘垢不污也;神清者,嗜欲不误也。故心有所至,则神慨然在之,反之于虚,则消躁藏息矣,此圣人之游也。故治天下者,必达性命之情而后可也。
〈守静〉
老子〔文子〕曰:静漠恬惔,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据德也。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动和,即德安其位。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积气,祸福不能矫滑,非誉不能尘垢,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才,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况于道乎;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争声,耳调金玉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形,故小有所志,则大有所忘。今万物之来,擢拔吾生,攓取吾精,若泉原也,虽欲勿禀,其可得乎?今盆水若清之经日,乃能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能见方圆也,人之精神难清而易浊也,犹盆水也。——《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