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3章的学习体会——体道无有 顺道无为
(2016-01-13 23:16:02)分类: 道德经 |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一、解读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驾驭驰骋着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不会受到对抗和妨害。就像没有固定形态的水可以浸润、贯穿、冲垮金木土石。没有形体的东西可以穿入没有间隙致密的东西,不会受到阻碍。就像没有不透风的墙,微尘可以无孔不入,虚空更是包容遍入充斥着任何有形的物体。道,虚无而化育万物,无痕无迹无名,不声不响不主宰,万物无不依顺道生长衰亡,人们还不知道它的存在。我由此明白了无为的有益。不言的教化,无为的有益,天下很少有人能够悟及这种道理,更不用说执行和产生效益了。
二、运用
罔两问于景曰:“昭昭者神明也?”景曰:“非去。”罔两曰:“子何以知之?”景曰:“扶桑受谢,日照宇宙,昭昭之光,辉烛四海。阖户塞牗,则无由入矣。若神明,四通并流,无所不及,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而不可为象,俯仰之间而抚四海之外,昭昭何足以明之!”故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淮南子·道应训》
老子〔文子〕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故,不易其常,放准循绳,曲因其直,直因其常。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暗,惊怖为狂,忧悲焦心,疾乃成积,人能除此五者,即合于神明。神明者,得其内也。得其内者,五藏宁,思虑平,耳目聪明,筋骨劲强,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匮,无所太过,无所不逮。天下莫柔若于水;水为道也,广不可极,深不可测,长极无穷,远沦无涯,息耗减益,过于不訾,上天为雨露,下地为润泽,万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苞群生而不费,行不可得而穷极,微不可得而把握,击之不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灼之不熏,绰约流循而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沦天下,有余不足,任天下取与,禀受万物而无所失后,无私无公,与天地洪同,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者,以其绰约润滑也,故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夫无形者,物之太祖;无音者,类之大宗;真人者,通于灵府,与造化者为人,执玄德于心,而化驰如神。是故,不道之道,芒乎大哉,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其唯心行也。万物有所生而独如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守其门,故能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知。——《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