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会平专栏】《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
(2019-03-31 19:06: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团队成员专栏 |
《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
白水县满义实验小学教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中的例1。
一、说教材
《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教材中比比皆是。有时候,是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侓,可利用数的规侓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有时候,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小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还有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
二、说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修订,从原来的“双基”拓展到“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知识和技能是数学的“双基”,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全部数学大体上就是围绕这两个概念的提炼、演变、发展而逐步展开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相对的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结合本节课的目标和学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五、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服务。
六、说教法学法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形象化,还可以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自主学。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数学的认识,然后概括得出我们学过的数学其实是“数”与“形”两个大类,课件出示几组图片来展示我们之前学过的数与形,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二) 解决问题,以形解数
1、 以形助数,寻找规律
尝试自主学习环节,关键是根据学情相应学习指导,让学生的尝试学习更加有目的。通过观察图和算式关系,找到数形结合的规律。初步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的情况下,发现规律并解决问题。
2、 数形结合,探索规律
既可以从数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看看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那么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更显得重要。
3、 突破难点,获取经验
让学生体会如果不从1开始或者不是连续的奇数,所摆正的图形都不是正方形。学生会再一次体会到图形在理解算式中各数含义的直观价值,充分体会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直观性,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4、变式练习,举一反三
通过设计几个层次练习,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规律性,既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
(三) 实践应用,以数助形。
我们利用数形结合的办法探索出了一组数的规律,但是你如果只关注这样的一个规律你走的不远,其实刚才我们探寻规律的方法远比这个规律重要的多,什么方法呢,就是化繁为简,从简单的图形入手,用数形结合的办法探索数的规律,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
(四) 课堂总结,感受价值:学生谈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感受,出示生活中数与形的图片,引出华罗庚先先的名言: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不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与学生产生共鸣,升华认识。
结束语:
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知识无穷,我们无法教完,只有学会学习;方法无尽,我们无法求全,只有学会思考;生命无至,我们无法伴随,只有学会负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负责,或许这就是我们老师给学生最大的爱, 或许这就是我们教师对理想课堂的永恒追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