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平专栏】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程解读
(2018-07-29 11:46:04)分类: 团队成员专栏 |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目标指南
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算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 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参见例1)。
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二)数的运算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 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三)常见的量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参见例8)。
3.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情景下的变化规律。
(一)图形的认识
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3.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二)测量
1.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三)图形的运动
1. 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四)图形与位置
1.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统计与概率
1. 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综合与实践
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本册课程标准
册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20以内数的意义;理解整时;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两步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立体图形;认识物体的上、下、前、后、左、右相对位置;了解初步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及看图列式的技能。
3.感知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认识数及情景图中发展学生数感,在拼、摆、撘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显著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初步尝试对调查过程中立体图形获得简单数据进行归类。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4.初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有关加法和减法的数学问题。
2.初步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感知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初步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初步产生对身边的数学与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有参与数学活动的欲望。
2.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下,初步感受到数学活动中成功,有尝试克服困难的意识。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 一些现象,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初步认识到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有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的欲望。
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初步会说出各数位的名称,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3. 了解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20以内数的意义,并尝试进行估计。
5. 会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尝试进行交流。
(二)数的运算
1.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
2.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数的减法。
3.会进行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4. 尝试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会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初步尝试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三)常见的量
1. 初步认识钟表,了解12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整时。
2. 尝试结合生活实际,初步解决与整时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索规律
初步体验简单情景下的变化规律。
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 会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会对简单几何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进行分类。
(二)图形与位置
尝试使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统计与概率
1.初步尝试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初步感知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 初步感受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
综合与实践
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感知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初步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单 元 目 标
第一单元
单元内容:会数1-5各数,会用数一数和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1-5各数的多少。
单元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数一数
与物体一一对应数数,一个物体对应一个数,数到几,物体的个数就是几。
按顺序数数:从左往右数,从前往后数,注意不要重复和遗漏。
(2)比多少
同样多: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没有剩余
多或少: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有剩余的物体个数多,没有剩余的物体个数少。
(二)数学思考
在探索的数数活动中,学会数数的方法,建立数感。通过操作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问题解决
经历观察的过程,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
(四)情感态度
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单元重难点
1.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让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单元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全面了解学生的数数能力及比多少的基本经验。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的培养。
6.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单元
单元内容:
单元目标:
(一)
1、
通过比较,熟练运用符号表示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
2、
通过比较,熟练运用符号表示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多少关系。
3.
(二)数学思考
(三)问题解决
1.能眼睛直接观察。(即观察每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统一标准进行比较。
(四)情感态度
单元重难点
1.
2.
3.
单元教学建议
1.
2.
第三单元
单元内容:
能认、读、会在田字格中书写1-5各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认识符合“<”“>”“=”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能熟练数出6-10各数,会读、写这些数;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掌握各数的组成;进一步认识“<”“=”“>
单元目标
(一)知识技能
1.1—5的认识
正确地书写1-5的各数;
相邻两数相差1,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1,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1。
2.比大小时用符号“>”“<”“=”表示。“=”是等号,表示两数相等;“>”是大于号,开口指向大数;“<”是小于号,尖端指向小数。
3.第几、分与合
“第几”表示事物的排列次序;
“分与合”表示数的组成。
4.加法和减法
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5.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
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能表示起点;
任何数与0相加减,扔得原数;
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结果是0.
6.认识6—10的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
7..掌握6-10的各数分别由几和几组成。
8..会看图列式。
9.知道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减,在和第三个数相加减。
(二)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初步培养数感,掌握数字、数学符号的写法。
2.通过具体的情境图提出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并会列式计算。
3.体会用10以内的算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
(三)问题解决
1.经历认识数和运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过程,并用0-5的数的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会正确地用数字表示事物数量之间的关系。
3.能正确运用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情感态度
1.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逐步提高学习的数学兴趣和意识,培养利用数。
3.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难点
1.正确地写5以内各数。
2.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组成。
3.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4.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写数要正确、整齐、匀称。
6.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7.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
8.掌握6、7的组成
9.6、7的加减法正确迅速的计算
10.正确读写8和9
11.掌握8和9的组成
12.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3.掌握计算顺序
14.理解图意,正确列式
单元教学建议
1.把写数字作为教学重点,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2.在数概念的建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
3.加强对加减法含义的教学。
4.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5.充分发挥每一道练习题的价值,把解题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6.适时、适度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7.要重视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知道。
8.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9.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的目的性。
10.注意对计算方法的引导。
11.加强对解决问题步骤与方法的指导。
12.加强追问,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1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四单元 分类与整理
单元内容:
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单元目标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一一对应排成一列来比较的方法,能用表格记录分类的结果。
2.能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二)数学思考
把物体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成一列,然后进行整理,更清晰、简洁、明了;知道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三)问题解决
在活动中体验一一对应排成一列方法的好处,能用表格把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标的简洁性。
(四)情感态度
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重、难点:
1.使学生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与整理;
3.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提出并回答问题。
4.掌握简单的统计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单元教学建议:
1.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
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素材。
3.对学生不同的分法,可以肯定但要有引导,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
第五单元
单元内容:
能够用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方位名词来正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单元目标
(一)知识技能
(2)左、右
左和右相对:与右手对应的一面是右,与左手对应的一面是左。
(二)数学思考
(三)问题解决
经历比一比的过程,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之间相对的位置关系。
(四)情感态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践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元重难点
1.准确地判断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及在平面上的位置,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加深对位置的认识,初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2.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
3.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交流并运用所学习的知识。
4.重视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达“上”“下”“前”“后”“左”“右”这三组位置关系。
5.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慎重对待位置关系的“相对性”问题(尤其是“左右”内容的学习),不能任意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
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一)
单元内容: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单元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立体图形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一样;
正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6个面都一样;
圆柱:上下粗细一样,两端是圆圆的面,侧面是曲面;
球:一个曲面,形状像皮球,可以任意滚动。
2.立体图形拼搭
正方体的拼搭;
圆柱的拼搭:两个小圆柱拼成一个大圆柱;
长方体的拼搭:可以拼成正方体也可以拼成长方体。
3.立体图形的混合拼搭
平面和平面相接能使拼搭成的立体更稳。
圆柱的侧面和球的面是曲面,放在平面上易滚动。
(二)数学思考
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认识立体图形,能够直观的辨认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并感受它们各自的特征。
(三)问题解决
通过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能够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并利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四)情感态度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单元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着四种图形。
2.通过拼摆各种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是难点。
单元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基本发法;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利用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七单元
单元内容:
单元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认识11-20各数。
2.理解11-20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认识计数器,会写11-20各数。
4.学会十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运算方法。
5.会用“点数”“接着数”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6.会用“凑十法”计算8、7、6加几的进位加法。
7.能够熟练计算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
8.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二)数学思考:
1.经历11-20各数的认识,初步认识“个位”“十位”了解十进制。
3.通过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体验知识的整合过程。
(三)问题解决:
1.通过具体的情境图,能用2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明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掌握求总数和剩余的加减实习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情感态度:
1.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渗透函数思想,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一题多解的能力。
单元重难点:
1.正确认读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
3.掌握十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运算方法。
4.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6.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及关系。
7.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8.掌握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9.正确熟练地计算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进位加法。
10.解决求两个数量总和的实际问题。
11.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12.掌握计算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进位加法。
13.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直观经验的积累。
2.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3.建立数与数之间的重要联系,为正确用“凑十法”做好准备。
4.注重算法的理解过程。
5.设计形式的多样、生动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6.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八单元
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单元目标:
(一)知识技能:
(二)数学思考:
1.了解钟面上的时刻在实际生活的意义。
(三)问题解决:
(四)情感态度:
单元重难点
3.知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单元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认钟面时,要有意加深3、6、9、12在钟面上的位置。同时注意区分分针和时针。有条件的可以带着制作钟面,在制作的过程中加深对钟表的认识。
2.教学下面钟面的3个时刻时,可以结合学生每天在这段时间里常做的事情一起出。在学生分别认完后,对3个钟面进行比较,通过问题“观察整时的钟面,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逐步体会并归纳出认整时的方法: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然后观察3块电子表,说说电子表是怎样记录整时的。
3.之后可以组织学生用钟表练习拨出一些整时,以加强对整时的认识。
数数
动动手,动动脑;数物体时难不倒。
一边指,一边数;手口一致要做到。
数数
小小数字本领大,数数不能离开它。
物体数量数表示,顺序也能用到它。
我们牢记是办法。
数字
小小零像圆球,没有身子不有头。
长相光光不好看,身体就像大鸭蛋。
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鸡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飘,
5像秤钩来卖菜。
6像口哨子吹一吹,7像镰刀割青草,
8像葫芦拧一拧,9像勺子能盛饭,
10像油条加鸡蛋。
比较方法
要求够不够应记好,物体的数量相比较。
比较的方法有诀窃,一一对应要记牢。
比较符号
比较符号很重要,数量相等用等号。
物体数量不相等,就用大于、小于号。
特点记住要牢靠,开口大而尖角小。
比较高矮
比较物体高和矮,应把它们立一排。
比较物体长和短,一端对齐看另端。
加法
把两个数合一起,加法运算帮助你;
要算得数方法现,运用点数和接数。
减法
总数去几剩下几,减法解决这关题;
相算结果不用急,数数方法很神奇。
0的加减法
一个物体也没有,小小的0显身手;
0与某数相加减,结果都得这个数;
同数相减结果0,聪明的你要分清。
看图列式歌
解决问题并不难,收集信息应在先;
找准条件和问题,列式解答很容易。
6的合成歌
0和6、1和5与2和4,6的合成找它们,
两两对调也要算,最后不忘3和3 。
7的合成歌
7的组成有8组,1和6、2和5、3和4、0和7,
两两对调也要算,千万不要少算了。
8和9合成歌
8和9的分与合,找准规律来记牢。
加减计算有诀窃,利用分与合最妙。
10合成歌
小朋友们拍拍手,一起来唱凑十歌。
一凑九来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
两五相凑刚好够,九和一,八和二,
七三、六四也好凑,两数相凑都是十,
做加做减想到它,又对又快用处大。
连加减
计算连加连减题,从左到右按顺序,
上步得数下步用,反复检查不犯错。
加减混合并不难,从左向右依次算,
加法在前先算加,减法在前先算减。
分类
物品分类要记清,关键不漏也不重;
分类理由有几个,分类方法有几种。
前后
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前后的位置要分清,辩别的方位我能行!
上下
高处为上与下对,低处为下与上对;
上下位置要分清,辨别方位我能行!
左右左右亲兄弟,两人不分离;
左手对左边,右手对右边;
分清左和右,生活不发愁。
认识图形
立体图形有特征,长、正、球、柱各不同,
长长、方方长方体,四四方方正方体,
圆柱和球有共性,把握本质区不同,
放在斜面看表现,有滑动来有滚动。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稳稳随处见。
上上下下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
11—20各数认识
十一至二十,排列很有序;
后面比前面,依次多个一;
数位有两个,都是十加几;
二十它不同,两十藏在里。
9加几
计算9加几,凑十法最简便,
看大数拆小数,小数分成1和几,
9和1凑成10,10加几得十几。
8加几
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8加几并不难,牢记“凑十”很简单。
认识钟表
计时工具是钟表,钟面结构要分清。
钟面上有两兄弟,小弟分针细又长,
大哥时针矮又胖,兄弟两个区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