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图形的学问》说课稿
(2016-12-12 14:04:03)分类: 团队论坛 |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和学法分析、三教学过程、(四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教学反思。
首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数图形的学问》属于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树状图解决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不重复、不遗漏数图形的过程,着力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思想。数图形的学问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节学习不仅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力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力培养为重,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和结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发展几何直观。
(过程与方法)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会只有有序思考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通过以上三个目标的实现,来加强学生四基整合,不仅能实现结果性目标,还能体现过程性目标,从而达到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整合。
教学重在过程,学生在探索活动过程中能够主动认知,建构知识体系,因此将能够有序数出给定图形的个数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特征,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中考虑的不够全面,所以将在按一定规律数图形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中隐藏的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使得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从而促使个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探索发现、小组讨论这些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机整合,创设出具有现实性、挑战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积极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
学法指导: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小组说一说,使得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我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创设游戏的情境调动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感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不仅把“数学思考”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同时,还将“双基”扩展为“四基”,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个环节我主要注重学生有序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在三年级学习《搭配中的学问》,积累了一定的有序思考的活动经验。基于学情,为了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我首先将静态的课本素材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转化为动态的学习资源。将鼹鼠钻洞问题以音频的形式呈现给孩子,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读懂信息,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将生活问题进一步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借助几何直观—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主要突出以点的位置或线段长短为出发点进行有序思考的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画图策略并体会画图方法的多样性,培养表达的条理性,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并给孩子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不仅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转化,同时将问题落脚点放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上。
(三).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在探索数图形的规律的活动中,我首先创设了5个站点,单程需要多少种车票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借助鼹鼠钻洞问题中积累的活动经验,独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画图策略的重要性及有序思考的必要性。接着创设站点是6个需要多少种单程车票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初步体会蕴涵在数图形中的规律。紧接着我借助学生初步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推导出7个站点、8个站点时的车票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验证推测,同时将4个点、5个点、6个点、7个点及8个点同时呈现在表格中,通过观察、分析、对比更直观、清楚地发现总数和点数之间的关系。例如发现总数每增加一个点数总数就增加原来的点数;每个点都要和其他各点形成一条线段,即条数=点数×(点数-1),这里有一半是重复的,所以还要除以2。无论孩子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只要说的合理我就及时给予肯定,这个环节中我更多关注孩子发现规律的过程和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
(四).拓展提升、应用规律。
为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我将数线段的方法拓展到数数角、数长方形、数三角形。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并发现数角、数长方形、数三角形与数线段的方法是一致的,举一反三,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得到提升,提高了数学应用意识。
(五).归纳总结,内化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本节课的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掌握数学知识,达到教学相长,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形成性评价,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观,同时也养成了反思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