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分类: 团队成员专栏 |
《找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渭南市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7——78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找出12和18的因数为例,安排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先找出12和18的所有因数,再找它们相同的因数,明白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最后通过集合图让学生理解12和18的公因数。这一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下一节学习约分做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的知识,能准确的找出一个数所有的因数,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没有难度,重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公因数即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使学生探索出找最大公因数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带有数字(1——30)的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找因数”的游戏。
【设计意图】为本课知识做铺垫,让学生提前梳理找因数的方法,在课堂上也能节约时间。
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师:孩子们,老师听说咱们某某小学五年级几班的孩子特别聪明,我的朋友王叔叔知道老师要到这里来上课,他有件事情想请大家来帮忙,你们愿意吗?(乐于助人是好品质)
我们看看王叔叔到底需要怎样的帮助。
1.出示情景,引发思考
王叔叔是切割工,他需要把长12分米和18分米的木棍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根不许有剩余,那么每根木棍最长截多少分米?
2.说说你从题中发现了那些重要的数学信息,找出重点词语。
3.理解“相等、没有剩余、最长”。
【设计意图】让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讨论:如何找到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2.汇报展示
列举法:(1)先分别找出12和18各自的因数。
筛选法:(1)先找出12所有的因数。
1.解决王叔叔的问题。
每段最长截成6分米。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探索求最大公因数的知识,经历思考、探索、尝试,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展示汇报中又感受算法多样化。
(二)集合感知、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活动:“因数找家”游戏
1.将12和18所有的因数(卡片)放在它们各自的圈内。
2.产生公因数,感知公因数的意义。
(学生要求将两个集合圈相交,将公因数放在中间。)
3.找到最大公因数,理解最大公因数。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理解公因数,找到最大公因数,让学生经历公因数产生的迫切性,从理论上深化了学生对最大公因数的理解,建立集合模型思想。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用列举法找出10和24的最大公因数。
10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0和24的公因数有:
10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
2.填一填。
发现的规律:
(1)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
(2)两个质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3)两个相邻的自然数(除0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突出有梯度,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拔高,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文化拓展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1.学生小结
2.互相评价
3.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