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专题】《什么是周长》教学实录
(2015-12-14 11:09:46)分类: 团队成员专栏 |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什么是周长》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分析教材的同时我们需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部分学生对于周长这个概念具有初步的理解,但多数都是建立在对周长“形”的理解上,即图形的一周就是图形的周长。对于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树叶和数学书封面 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理解周长的意义。
数学思考: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
问题解决:体验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情感态度:对身边与周长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到描一描、
认一认、量一量、数一数的数学活动中。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直尺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
师:王老师想知道这根粉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办法?
生:用尺子量。
师:直直的粉笔可以用尺子量,如果王老师还想知道这根弯弯曲曲的铁丝有多长,该怎么办呢?请你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想出妙招!(学生讨论)
师:谁最先来说说妙招?
生1:把直尺换成软尺就可以了。
生2:还可以用一根绳子顺着铁丝从头绕到尾,然后拉直绳子,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铁丝的长度。
师:大家的思维真活跃、办法真巧妙,相信在接着的学习中一定会给王老师更多的惊喜!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师:猜个谜语放松一下。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奋,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
生异口同声:蚂蚁
师:出示课件,今天,蚂蚁豆豆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什么是周长》,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刚才,老师有些着急,给同学们准备的一片树叶还没剪好就打了上课铃,谁来告诉我沿着哪里可以把这片树叶剪下来?
生:沿着树叶的边线就可以把这片树叶剪下来。
师:听学生回答板书:边线
师:指名几位学生指一指树叶的边线,其他同学判断他们指的对不对。
师:迅速剪下这片树叶。
二、操作探究,建构新知
(一)物体表面的周长
师:豆豆想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锻炼锻炼身体,请你试着画出它的爬行路线, 记住你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
生:动手画一画。
师:你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呢?
生1:边指边说,从最顶端开始,沿着边线往下,再往上,最后又回到最顶端。
生2 :边指边说,我是从最下面开始,沿着边线往上,再往下,到刚才开始的地方结束。
生3:边指边说,我是从旁边这里开始的,沿着边线先往上,再往下,最后再向上,到刚才开始的地方停。
师:课件演示,豆豆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整整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叫做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45页的认一认,说一说。
生自学后争先恐后地说:是树叶的周长。
师:看看以下豆豆的行走路线是树叶的周长吗?师边指边说:
(1)不沿边线:那里的景色真美丽,过去看看吧!(生:不是,因为没有沿边线。)
(2)斜走:总是沿着边线爬,太没意思了,从中间抄近道回到起点吧!(生:不是,因为沿边线只走了一段,后来就没沿边线。)
(3)不到起点:太累了,就走到这里吧!该休息了!(生:不是,因为不是一周,只是一段。)
(4)走过起点:睡觉起来精神棒棒的,已经回到起点了,但我要接着再走一段!(生:不是,已经超过一周了。)
(5)走周长:这一次,我听大家的,该停的时候大家大声提醒我,使豆豆的爬行路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生:在回到起点的位置时大声喊停。)
师:想想看,要想是树叶的周长,关键在哪里?
生1:必须是边线
生2:还必须是一周的长度 ,多了少了都不行。
师听学生回答板书:一周的长度
(二)图形的周长
师:豆豆还发现咱们的数学书封面很漂亮,想再沿着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爬一周,请你画出它的爬行路线。动笔前,王老师想问大家借助什么工具画会更标准一些?
生:直尺
师:同样记住你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
生:动手画一画。
师:谁先来说说你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
生1:边指边说,我是从左上角开始……
生2:边指边说,我是从左上角开始……
师:出示课件,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什么?
生齐说:周长。
师:数学书封面就是一个长方形,我们也可以说,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谁的周长呢?
生齐说:长方形。
师:听学生回答,退出数学书封面,只留下一周边线围成的长方形。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你能边指边说这些图形的周长吗?出示一个正方形。
生:边指边说,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师:再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呢?
生:边指边说,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师:出示一个角,这个角有周长吗?(学生疑惑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如果有,你要指给大家,如果没有,你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再与大家交流。
生:小组讨论。
师:有结果了吗?
生1:我们认为有,从顶点开始沿着一边向前,再折回来,再沿着另一边向前,再折回来,最后回到起点。
生2: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第一,角的边是无限长的,这条边只是老师画了一小段;第二,他所指的并不是一周边线,他这折回了几次。
师:现在你们认为角有周长吗?
生异口同声回答:角没有周长。
(三)测量周长
师:认识了周长,你们能想办法测量周长吗?比如怎样测量出数学书封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然后相加。
生2:长方形对边相等,只要量出两条边就可以。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吧!
生:自己动手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你们测得的结果是多少?
生: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88厘米。
师:树叶的周长还能用直尺测量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树叶的边线不是直的。
师:那该怎么办呢?想想课前那跟弯弯曲曲的铁丝,你有什么启发?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动脑、动口、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
生: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
师:你们测得树叶的周长是多少?是怎么测量出来的?
生1:我们是用软尺测量的,树叶的周长大约是58厘米。
生2:我们是用毛线绕着树叶的边线围了一周,然后测量毛线的长度是60厘米,我们觉得树叶的周长应该是60厘米。
师:你们的办法都很巧妙,把曲线变成了直线,了不起!其实你们的结果都是对的,因为大家在操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点差距,比如,毛线用力一拉,就会长一些,稍微松一点,又会短一些。
(四)数周长
师:除了用工具测量,我们还可以借助方格纸得出图形的周长,出示课件方格纸:你知道一个格子的边长代表多少吗?
生:1厘米。
师:为了准确数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咱们应该先干什么?
生:先描出这些图形一周的边线。
师:就请大家先描一描边线,再数一数周长。然后与同桌订正一下结果。
生:动手描一描,数一数,与同桌说一说。
三、实践应用,深化理解
师:四只小蜗牛也是积极锻炼身体,请你画出他们的行走路线。
生:动手画一画。
师:其实蜗牛们行走的路线的长度就是这些图形的什么?
生齐答:周长。
四、总结提升,系统内化
师: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你和蚂蚁豆豆学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树叶的周长。
生:我还知道了图形的周长。
生:我最大的收获是遇到困难不要怕,要想办法。
生:一个人做很难,几个人一起做就很简单,不如刚才量树叶的周长,一个人压树叶,一个人用毛线绕,一个人压毛线,最后量毛线的长度。
……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最后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我们不求每分钟都在学习,只求学习中每分钟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