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于“政治正确”,妥协似乎是一个最好的局面

(2018-01-31 15:46:56)
标签:

杂谈

2018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在奥斯卡提名公布后几日,落下了帷幕。在今年的获奖名单中,不难发现,某种属于好莱坞主流电影的“政治正确”的风气,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整个美国电影工业——连一向以独立、自主,甚至是以与主流毫不妥协姿态闯出一片天的圣丹斯,也“未能免俗”。

当然,也可以说这是圣丹斯在用边缘人物、LGBTQ题材以及黑人电影闯出了一片天之后,主流朝着“圣丹斯风格”的归拢。

 只是在现下这个电影圈的环境里,圣丹斯已经开始变得圆滑、主流,某种程度上正在追求政治正确。

今年美国剧情片单元拿到评审团大奖的影片名为《卡梅伦的错误教育》。主演是“超杀女”科洛·格蕾斯·莫瑞兹和《美国甜心》女主角萨莎·莱恩。看到这样的双女主的设置,就不难猜到这是一部“女同片”。实际上,非但是一部女同片,而且还是一部反思教育行为和教育模式的影片。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8/01/a3f212e9139b455b9a92a507159adf16.jpg@!1080

在故事中,莫瑞兹和莱恩所扮演的校园舞会女王的角色发生了性关系后,就被送到了“同性恋强制戒除机构”里进行“再教育”。故事改编自艾米丽·丹弗斯的同名小说,时间背景是1993年。

而在该单元拿到观众选择奖的《族裔负担》,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片。加内特·赫德兰扮演的主角从小生活在一个3K党的家庭里,对黑人充满了仇恨。他还开了一个3K党用品的店铺来补贴家用。可当他和一个单亲妈妈开始约会后,便慢慢开始转变自己的那些仇视黑人的想法了。在离开3K党之后,赫德兰不得不重新开始寻找谋生方法。他来到了一个非裔美国人的社区,真实并深入了解了黑人的处境、信仰和现状。在诸多外媒的评论中,这部《族裔负担》,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爆款,在票房和口碑上得到双丰收。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8/01/6f7ac05527c44aadafe175c4483f770e.jpg@!1080

这两部得到最高奖的影片,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成为媒体不断提及的热门影片,如果一切顺利,它们会走进2018年的颁奖季,然后在2019年的奥斯卡上成为耀眼的明星。于是,一场从独立电影开始,到主流商业电影高潮,再到奥斯卡为最终目的,一种描绘边缘人群故事的影片,完成了三级跳。而奥斯卡也从此获得了政治正确。

这种要求政治正确的做法,近些年是从批评奥斯卡“太白”开始的。实际上,并不是奥斯卡有意忽视黑人电影,而是黑人电影水平不高,无法放在奥斯卡的平台上,同场竞技。随后,被人戏称为“平权癌”的斯派克·李炮轰学院对于黑人电影的忽视。于是,在第二年,各种黑人电影就在奥斯卡上斩获无数的提名。甚至连《隐藏人物》这种资历平平、几乎不值一提的影片也得到了三个提名。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8/01/7f36930126924a6fad396636d6867ef6.jpg@!1080

所谓平权,是弱势群体对于主流社会的一种道德绑架。中国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平权的框架内,这就是,你凭什么比我有钱,你有钱,就要分给我一点。要不然就是欺软怕硬,就是“政治错误”。

或许在美国这个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社会,人们对于游行、对于言论有着天然的畏惧,因此只要一有点风吹草动,奥斯卡就会立即用提名,获奖,甚至是颁奖典礼上的各种环节来“表忠心”。在这种所谓的“平权”框架下,黑人得到了实惠,但是那些优质的白人电影,却失去了机会。

“被平权”的白人电影,去哪里说理呢?大概,他们只能怪自己的父母不是黑人了。于是,一种吊诡的现象在此显现:之前因为种族问题,占尽资源和优势的人群,在一种“矫枉过正”的价值引导下,成为了自己价值观的牺牲品——这种牺牲是更彻底的,因为几乎没有纠正的政治环境和土壤。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8/01/b20b69aaf5ab45ce8cd2f69fbd970fe9.jpg@!1080

黑人之后,是LGBTQ团体。在此之前,LGBTQ电影一直都是小众。而现今,只要想进入颁奖季的独立电影,十之八九都要和“同性”这两个字沾染上关系——甚至是“黑人 同性”的模式。

诸如《月光男孩》、《塞尔玛游行》、《为奴十二年》、《南方的野兽》等等影片,莫不如是——几乎每一年,圣丹斯都会嘉奖一批该种电影,而奥斯卡也都会挑选一两部不甚了了的此种电影,以证明自己的“政治清白”

 ——很多美国媒体在《月光男孩》得到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评论称,假若让《泰坦尼克》得到奥斯卡是丢脸的话,那么《月光男孩》拿下最佳影片,就是耻辱——当然,在一年前的圣丹斯电影节,这部电影备受“好评”。

追求某种程度的政治正确,无可厚非。毕竟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求生存,任何一个导演、工会、团体、学院都无法置身于事外。可为了追求某种意义上的“大而全”,或者是“矫枉过正”,刻意用“选择性失明”的手段,获取政治正确,其背后的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政治总是一个麻烦的事情,做一个不干坏事、同时也不干好事的“不粘锅”,总比做了有争议的事要强。

在这种惹不起、躲不得的局面下,选择妥协似乎是一个最好的局面。

言论自由是给弱势群体的,对于强势群体,并没有那么慈眉善目。性侵事件之后,那些所谓的“作奸犯科”者一概失去了为自己辩解的可能性,直到凯瑟琳·德纳芙开始反对过分的反性侵,人们才开始留意自己的“痛打落水狗”,是不是过于过分了。而现在发生在圣丹斯以及奥斯卡的“政治正确”也是一样。对于竞赛、评价来说,要求平权,政治正确,是最不“费厄泼赖”(fairplay)的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