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994年以后的电影,我都不看的。”
“电影的黄金时代早就过去了。你们对真正的电影一无所知。”
“你没看过奥逊·威尔斯不要来跟我谈电影。”
在你身边是否也有操着这样口吻的重度影迷朋友,告诉你说电影院里放的都是垃圾,你们都被好莱坞洗脑了;抑或说现在三大影展都成了金钱交易所,连独立电影都充满了中产阶级的腐朽气息,不及60年代新浪潮电影的万分之一。
近来在跟《金融时报》的一次采访中,刚刚和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合作完成新片《霓裳魅影》的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TA)谈到了他对于老电影,以及人们在谈到老电影时常有的一种“浪漫化”倾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8/01/6cce843fab9c483695e36fae63ab5c35.jpg@!1080
《霓裳魅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伦敦的故事,一位混迹在上流社会和时尚界的裁缝以及他的爱情,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旧时代的风情的影片。
PTA说,尽管老电影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不少的灵感,但仍然,我们没有必要去崇拜它们。他反对过度浪漫化旧时代的老电影,也反对那些认为过去的电影就一定比今天要好的这种观点。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8/01/ca0bb952cc7d4f02b92ee782d77f72bc.jpg@!1080
他说有一次他刚好在看一份老报纸:
“我当时看了一份 1950 年代出版的报纸。现在每个人都在回顾过往说着:‘天啊!过去真的是辉煌的年代’。但我看到的那份报纸上出现的电影,大概有三部是我听过,并认为很棒的作品,这3部电影至今仍是经典。与此同时,另外的 50 多部电影我根本没听过,而且它们看起来一部比一部糟糕。”
“如果你总是太过浪漫、怀旧地看待这件事,说什么:‘一切都发生在1990年代以前,打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过了’。这样的想法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最终让好的作品越来越少,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笔者在知乎一搜,发现中国的迷影圈里,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辩论。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8/01/1c73f0701ff14c32babb1b2bb56be04b.png@!1080
让这类观众不解的是,为什么有人一提到老电影就会两眼放光呢?
许多老电影的色调、特效都已经过时;他们的节奏太慢,没有让人肾上腺膨胀的感觉;而且很多时候老电影的表演比较做作,时代和文化的差异性也往往让人觉得太沉闷甚至不知所云。
对于这些评价,老电影爱好者们会以时代的不同、欣赏方式的不同来予以反击。例如我们身处一个推崇3D、4K、120帧的时代,人们喜欢清晰到纤毫毕现的数码画面或是CG动作做出来的光怪陆离,回首去看胶片时代的颗粒感自然会觉得不够震感。但实际上,胶片电影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它朦胧的光影和颗粒感给人带来的一种令人痴迷的时代感和距离感。
而除了技术、叙事层面的争论以外,还有一个比较重的观点:真正好的电影未必是好看的电影,经典的电影或针砭时弊,或探索哲思,也不必总是让人喜欢的。
不过,关于是不是真的存在 “过度浪漫化” 老电影的现象,笔者也做了一个小调查:
据笔者统计,IMDB 250的影片里,大约有118部是1990年以前的老电影,算上1990到2000年的时间段的话,就是160部,占据了总数的64%。从2000年以前和以后的时间范围来看,这个比重并不能真正体现老电影的优越性。
豆瓣Top
250的情况则略有不同,总共250部电影里,约有215部都是1990年之后的电影,2000年后更是高达148部,与之相比1990年以前的老电影只有35部上榜,其中以80年代居多,年份最老的一部是1931年卓别林的《城市之光》。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8/01/af0e4595061e4379ad4815a457e6854a.jpg@!1080
这就是说,从大众化榜单来看,所谓的“老电影评价比新电影更高”,或说“人们更喜欢老电影”的说法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更多时候这种观点与其说是一种舆论风向,不如说是个别深度影迷或影评人自发的态度。
在这一点上,笔者基本上对PTA表示认同:经历了时代的洗刷,老电影留存下来自然有它的道理,但我们是不是要过度地浪漫化旧时代,认为新的就一定不如老的?
个人的观点是:您爱看啥您自己看,别跟你哥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