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经过推特短评的口碑发酵,诺兰新片《敦刻尔克》的烂番茄分数终于解禁,98%的新鲜度不禁让人纳闷:如此炸裂的口碑竟然不是100%?没想到,在首轮收集的40篇影评中,有一个影评人扔了烂番茄,拉下了整体的分数。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7/07/998011ad8a694786a9b8a72339af6db9.png@!1080
其实,关于《敦刻尔克》的亮点,激动的影评人基本上已经在他们的推特短评里曝光得差不多了——逼真炫目的战争场面、惊险刺激的逃生过程、快节奏交错进行的时间线、震撼人心的视效、屈指可数的对白、霍特玛独具匠心的摄影、汉斯·季默精彩的配乐、演员方面就连小鲜肉哈里·斯泰尔斯都没有拖后腿等等等等——因此,反倒是这一个差评比较引人注目。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7/07/f91e3387e4784383a169c1e0265874d2.png@!1080
作者哈维·卡顿(Harvey Karten)给诺兰的电影打了C,一个中间的评分。不得不说,他的观点有些莫名其妙,但秉着给读者们提供多方参考的精神,我们还是分(吐)享(槽)一下这唯一一个差评的观点。
卡顿具体指出了四个问题:
第一,诺兰在视觉上并未让人感觉联军遭到了德军的围剿,没有人在祈祷奇迹的出现,也没有人表示这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场战役
《敦刻尔克》作为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悬疑片,诺兰将时长控制在107分钟,如果说他缺乏前因后果的交代,那也是有意为之,把重点完全集中在那片曾经战机轰鸣、硝烟四起的区域,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观众对“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段历史的了解。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7/07/4bb2c134aeca47f28ad719a268cd5d05.jpg@!1080
第二,更重要的是,诺兰使用了非线性叙事手法,而避开了更好的方法——按时间顺序叙事。《敦刻尔克》使用了三个不同的场景,毫无理由地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纯粹是为了非线性而非线性。
配上合适的章节标题,诺兰以陆地场景开场,时间在民船靠近敦刻尔克港口的一周前左右。电影较早时他开始打磨海上场景,最终切换到空中。
公平来讲,诺兰说过他想拍一部关于战争却又不是战争片的电影,他大概是要在IMAX的辅助下以最生动的方式展现战争即地狱的主题,但结果却只是一团混乱。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7/07/90c323d8803e43ea9c1fba6db3973cc5.jpg@!1080
如果说《敦刻尔克》有什么能引起评论两极化的地方,应该就是诺兰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手法,即多条故事线交叉进行,他在《盗梦空间》里就已经运用得驾轻就熟,让影迷直呼“烧脑”。但显然,这种手法没能俘获卡顿老兄的心。
海陆空三条线三个时间段的跳跃剪辑让他感觉不适应,可能也会代表一部分观众的心声。
第三,全片没有笑点,而且女性角色大概只有三个,一眨眼就可能错过。
这……不是很懂卡顿为何要吐槽没笑点和女人,我的思维都卡顿了……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7/07/7cf3311f3ccc4b9fa3f84d6e493c35ae.jpg@!1080
《敦刻尔克》中女性都是龙套角色
按照真实的历史,当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紧张等待救援的士兵里本来就没有女人,而且在那样的生死关头,笑点从何而来?再说,以悬疑为主的电影,何必非要有笑点?
第四,这部电影没有讲故事,只有士兵们在敌人的炮火攻击下或存或亡,而敌人的脸我们也完全看不到——除非联军里混入了德国间谍。片中呈现壮观场面的方式无甚特别:电影院不能开始依靠加大银幕尺寸来让画面生动。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但这里没有故事。
其实也不用我吐槽这哥们儿了,他的影评下面已经有人在吐槽他:33万8226名士兵在900艘民船的帮助下撤离敦刻尔克海滩,怎么能说没有故事呢?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7/07/391b89f901b840bf8fd040cb7ffa45fc.jpg@!1080
至于视效壮不壮观,也许见仁见智,毕竟在40个人里,39个都尖叫着“太震撼了”,却还是有那么一位影评人觉得不够精彩,而且他看的还是70mm IMAX版本,也许是他要求特别高?也许是他肾上腺素特别少?也许是他口味特别偏?
那我们看不到该版本的国内观众在一般的IMAX银幕上看又会是什么感受呢?这个恐怕就要大家自己去电影院体会了。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7/07/a50b678136e941f0834e856a86f36d51.jpg@!1080
此外,卡顿还有这样的评价:“《敦刻尔克》是一部不惊悚的惊悚片,一个没有中心人物的英雄主义故事。”而作为战争题材的电影,《敦刻尔克》缺少一段鼓舞士气的精彩演讲,甚至连对话都欠奉。
事实上,对白稀少是诺兰有意为之,他几乎是把《敦刻尔克》当作默片来拍,进而突出视觉的冲击力。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大部分人都没觉得对白少是什么问题,可卡顿老兄就是不太满意,甚至认为战争片怎么能没有像样的动员演讲,我也是无力吐槽。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7/07/a2a3788cb1a64331983a6bf4dc8f252e.jpg@!1080
那么,在卡顿心目中,什么样才是好的战争片呢?
他认为,论空战,《东京上空三十秒》更精彩;论故事,《拯救大兵瑞恩》更完整;论止战的渴望,《西线无战事》更殷切;论幽默与严肃的结合,《早安越南》更有才;论让观众提心吊胆,《桂河大桥》更惊险。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7/07/0eb5ab33f9bd4be09244e1df717c138a.jpg@!1080
看这一段,感觉这位仁兄的阅片经历还挺丰富的,是个正儿八经的影评人。虽然他的论述槽点满满,也已经被网友喷得不轻,但他也代表了特定的观众群——要求特别高,肾上腺素特别少,口味还特别偏。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希望卡顿老兄被打脸,因为我期待着像其他39位影评人一样,在电影院里体验到大气都不敢喘的紧张,以及看完后久久不能平复的激动。
http://img.moviebase.cn/img/art/2017/07/adea21d10d544715b3b05f78162c32cc.jpg@!1080
http://img.moviebase.cn/img/video/2017/07/2e4d60b566dc458a8c11eb7a1db9c811.jpg@!108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