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5篇原文及翻译
(2017-02-16 21:44:35)
标签:
转载 |
43、杜根避难
根性方实,好绞直。永初元年,举孝廉,为郎中。时和熹邓后临朝,权在外戚。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乃与同时郎上书直谏。太后大怒,收执根等,令盛以缣囊,于殿上扑杀之。执法者以根知名,私语行事人使不加力,既而载出城外,根得苏。太后使人检视,根遂诈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窜,为宜城山中酒家保。积十五年,酒家知其贤,厚敬待之。
及邓氏诛,左右皆言根等之忠。帝谓根已死,乃下诏布告天下,录其子孙。根方归乡里,征诣公车,拜侍御史。初,平原郡吏成翊世亦谏太后归政,坐抵罪,与根俱征,擢为尚书郎,并见纳用。或问根曰:“往者遇祸,天下同义,知故不少,何至自苦如此?”根曰:“周旋民闲,非绝迹之处,邂逅发露,祸及知亲,故不为也。”顺帝时,稍迁济阴太守。去官还家,年七十八卒。
译文:
44、吕不韦见子楚
译文: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屯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子楚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45、武训兴义学
译文:(不是原文翻译)武训(1838~1896)男,汉族,原名武七,后改名武训,堂邑县柳林镇武庄(今属冠县)人。家境贫寒,早年丧父,以行乞事母,人称“孝乞”。后在李家当长工,李欺武训不识字,赖去三年工钱,又以诈骗罪名,将其毒打解雇。武训愤然不食不语。在乡邻的劝导下,身体渐渐复原,遂决心兴办义学。清咸丰九年(1859),武训开始行乞积资兴学。凡碾磨耕地短工,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卖力得钱,情愿受雇。他一年四季,宿无定所,食无定餐,身携一袋一勺,沿街乞讨。凡所得粗劣衣食自用自食,稍好衣物且售于人,以积资兴学。因他以创建义学为辞,人们多愿施舍。行乞所得每至10贯,即求乡绅或富裕人家代为经营生息。所得积蓄多用于兴学,也有用于周济穷人。行乞中,为哗众乞讨,他不惜出奇作怪。他把大辫子剪掉,只留一小撮头发,结成小辫,玩大顶、学蝎子爬、打车轮,给富人子弟做马骑。为引逗恶男恶少们的兴趣,他还吃蝎子、蛇、砖瓦、喝脏水等。在代畜磨面时,他边推磨边唱:“不用纥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在学马让人骑时,他边爬边唱:“爬一遭,一吊钱,爬十遭,十吊钱,修个义学不费难。”在乞讨时,他唱道:“我要饭你行善,修个义学你看看。”
武训在柳林乞讨的积蓄修建了“崇贤义塾”之后,于光绪十八年(1892),又用400两银子在临清御史巷买下宅基,4年后建成“临清御史巷义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式开学。每次开学,武训先向塾师叩头,遍拜诸生童;另备盛宴,请县绅作陪招待塾师。自己却肃立门外,宴毕,吃点剩饭,从不与塾师共席。凡遇塾师不勤教事,或生童嬉戏,不勤学习者,皆长跪不起,促使师生勤于教学。
山东巡抚张曜听到武训的义行后,特下示召见,下令免征义学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资助义学,并请奏朝廷颁发“乐善好施”匾额,另请朝廷授以“义学正”名号,并赏穿黄马褂。从此,他的名声日隆,周围县乡多尊称“武善人”。堂邑县知县劝他完婚,以安度晚年。他听后唱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三岁不取妻。亲戚朋友断个净,临死落个义学症”。 武训一生劳苦,对自己又十分节俭,终因积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三日含笑与世长辞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内(现临清实验小学),终年59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塾东侧。
山东巡抚袁树勋闻知武训去世,即奏朝廷将其生平宣付国史馆立传,并入忠义祠。
46、史蝤尸谏
译文:
卫灵公在位的时候,蘧伯玉贤德而不被任用,弥子瑕无才却担任重要的职务。卫国的大夫史官担虑这件事,多次拿这件事去规劝卫灵公,但是他不听从史官的建议。史官生病将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如果死了在北堂治丧,我不能使蘧伯玉担任官职,并且使弥子瑕被罢黜,这不是一个正直的大夫做法。活着的时候不能做一个正直的大夫,死了以后也不能用大夫之礼行丧事,在北堂办丧事,这对于我足够了。史官死后,卫灵公前去凭吊,见丧事置于北堂,问这样做的原因。他的儿子把父亲的话详细地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面容顿时变得十分恭敬的样子,惊慌失措的想离座。并且说:“你活着的时候想让贤德的人被重用并且让无德的人被罢黜,死了也不放弃,甚至又用尸体来进谏,真可以说是至始至终的忠心耿耿呀。”
47、李时行嗜书不厌
译文:苏东坡赠给王定国一首诗,同乡先辈李时行书写了它。 当初,闽中的郑定以书法出名,一时间名人争相仰慕他,李时行得到了他写的秦观的一首词,亲手模仿他二十年,于是另写出了一番意趣情态,豪放、飘逸、悠闲、清丽,成为了一家之书。李公性情最是悠远恬淡,唯独喜好书法,从不满足。每到游历的地方,不问它的兴衰,就高兴地脱下帽子、衣服和鞋袜走来走去,坐下来吟诵比上的题诗,并拿出纸笔,临摹几十遍,高兴地一整日才离开。他的妻子曾临产,立功替她烧热水,在柴草焚烧后的灰烬上写字,手指手腕不停地画动,不稍作休息,时间长了,听到小孩子的哭声,才想起他的妻子要喝水。
李公名子,字时行,官做到了青州的推官。他死了以后,妻子贫穷不知将他葬在哪里,(只好)将他葬在青州。唉!(从此事)能看出李公的品行啊!
前几十年,李公的书法流落到普通人家的很多,当时的人没有醒悟看重它们,现在买他们的人,出高价也买不到了。古人虽然书写的都是些小事,也有在当时被湮没的,但它们的光辉、精华最终不会被遮掩,所以李公的书法也是一时被湮没而最终彰明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