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STEM课程的社团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19-03-27 12:06:33)《小学生STEM课程的社团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承担单位:海门市通源小学
主持人:马羚蔚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概念界定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
STEM课程是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技术素养,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四是数学素养,也就是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
小学生社团则以“丰富生活,展示个性、培养兴趣、拓宽知识、开发潜能”为宗旨,为每一个学生创造特长展示的天地,根据学生自愿报名以及指导教师的选拔相结合进行编班教学。
小学生STEM课程的社团就是以社团为基地,以STEM课程为桥梁,把学生学到的零碎的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认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自主交流高效的STEM社团活动,增强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STEM社团是学生的实践组织,其目的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着眼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升。它的意义有如下几点:
1.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不能使双手成为智慧的高明的老师,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对知识的兴趣。”然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动脑多于动手,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没有好奇心,没有求知欲,只是懒洋洋地完成着老师布置的任务。STEM社团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解放学生的双手,在做中探索,不断挑战学生的知识局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多种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STEM社团组织的专项训练能引发学生的个体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把“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看成是“素质的外在形式”,我们注重“实践出真知”,“行为形成素质”,STEM社团的重要价值就是全面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健康心理,提供心灵空间
心情是人生动机的最根本的源头,STEM社团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上,志同道合,让学生找到心灵的朋友。在没有强制命令的情况下,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每个成员的责任心、爱心、团队意识,那些富有爱心、奉献精神的社团成员会得到大家的尊重认可,这无形中便强化了学生积极而健康的心理。所以说STEM社团的组织,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智慧,而且为他们提供无尽的心灵空间,积蓄奋斗的意志和力量。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能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为宗旨,进一步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各种STEM课程的研发与学习,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认识。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建立STEM社团
(1)STEM社团的实验场地研究
(2)STEM社团的辅导老师研究
(3)STEM社团的成员组成研究
2.STEM社团的课程开发与研究
(1)以材料纸作为载物,开发纸的STEM课程。
(2)以材料土作为载物,开发泥土的STEM课程。
(3)以材料木头作为载物,开发木头的STEM课程。
(3)以材料电子元件为载物,开发电子的STEM课程。。
(4)以材料机器人为载物,开发机器人的STEM课程。
3.教师在趣味实验社团的指导作用的研究
4.学生在趣味实验社团的自主实验的研究
研究重点:
STEM社团的课程开发与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法和步骤: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坚持行动研究的思想。具体方法如下:
1.问卷调查法。掌握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思想的第一手材料,集思广益,成为课题研究的重要依据。
2.资料调查法。搜集相关资料,形成学生感兴趣的STEM课程。
3.观察法。及时收集有关的反应,做好阶段性的总结工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4.行动研究法。通过社团实践,分析课程成败的原因。设计一张简单的信息反馈表,检测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方面的反映,了解课程受关注的程度,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调整课程。
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拟定为二年(2018.9---2020.8),分四个阶段:
1.聘请专家探讨课题的可行性,召开课题组成员研讨会。
2.广泛收集资料,对校内外学生STEM社团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并梳理经验及问题,形成调研报告。
3.建立课题运行的管理机制。
4.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9.2——2020.1)
1.2019.2组织课题组成员,明确本课题的内涵、特征、实施条件,明确研究内容和途径,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2.2019.2-3组织课题组成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STEM的最新理论和资料,就自己研发的课程形成课程初稿。
3.2019.3——2020.1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课题组成员就自己研究的课程开设小学生STEM社团,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完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策略,不断完善研究的课程,并能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实验过程,及时形成有关本课题的论文。
4.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时反馈。
第三阶段:中期总结阶段(2019.7)
1.组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强化阶段成果的整理、积累工作,完成第一阶段性评估总结。
2.结合实践,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3.形成一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比如实验论文、学生成果展示、各类比赛证书。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20.2——2020.6)
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
课题组成员收集课题研究成果,提炼经验,进行课题研究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部分课题组成员论文获奖或发表。
课题组成员收集课程资料,形成校本课程《STEM社团活动课程》
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结题。
四、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
姓名 |
性别 |
职务 |
职称 |
单位 |
分工 |
马羚蔚 |
女 |
备课组长 |
小学高级 |
通源小学 |
课题主持人 |
朱剑秋 |
男 |
副校长 |
小学高级 |
树勋小学 |
实验教师 |
夏 |
女 |
教导主任 |
小学高级 |
通源小学 |
实验教师 |
杨海中 |
男 |
备课组长 |
小学高级 |
通源小学 |
实验教师 |
倪 |
女 |
科学教师 |
小学高级 |
海门镇小学 |
实验教师 |
朱雨时 |
女 |
科学教师 |
小学一级 |
江心沙小学 |
实验教师 |
江丽丽 |
女 |
科学教师 |
小学一级 |
三厂小学 |
实验教师 |
五、课题研究保障条件
(1)从09年以来,我校已经开始社团教学,培养学生特长,给学生展示的舞台。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社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的积累,社团文化成为校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本课题主持人长期从事于社团教学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多篇研究文章发表、获奖。组织和参与本项课题研究,在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都能得到领导的充分支持。
(3)参研人员都是教学一线的教师,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