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课程教案
(2016-04-13 09:47:44)通源小学社团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
认识陀螺 |
|
活动目标 |
认识陀螺 了解陀螺的历史 |
|
活动重点 |
了解陀螺的历史。 |
|
教学难点 |
认识陀螺。 |
|
教学资源 |
记录表。 |
|
活 动 预 设 |
调 整 反 思 |
|
一、创设情境,认定目标 出示各类陀螺 归纳陀螺的定义 只要在重心的地方,插上一根棒子,再旋转棒子,来带动整体的旋转,那就是陀螺。 二、动脑思考,合作探究 阅读资料 了解陀螺的历史 中国是陀螺的老家。从我国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掘了石制的陀螺。 陀螺最早出现在后魏时期的史籍,当时称为独乐。在晋代,我国还出现了另一种有趣的玩具——竹蜻蜓。这种玩具18世纪传到欧洲后,被西方人称为“中国陀螺”。 而目前在一般的书籍或网路资料查询当中可得知,在宋朝时就有一种类似陀螺游戏的小玩艺儿,名字叫做千千,类似今日的手捻陀螺造型。它由象牙做成,以一个直径约4寸的圆盘,中央插上一支铁针为轴心,是古代宫女为打发时间所玩的一种贵族游戏,其玩法是将一个长约3公分的针状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捻使其旋转,等到快停时再用衣袖拂动它,让它继续旋转,最后,比比看谁的千千转得最久,谁就是获胜者。 至于陀螺这个名词,直至明朝才正式出现,当时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提到一首民谣: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由此可见,在明朝时期,陀螺这个名词已正式出现于词语上。陀螺成为民间儿童们大众化的玩具,且从文句中也可发现,打陀螺成为春天的一项流行活动。 交流 |
|
|
通源小学社团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
做陀螺 |
|
活动目标 |
学会自己制作陀螺 |
|
活动重点 |
制作陀螺。 |
|
教学难点 |
制作陀螺。 |
|
教学资源 |
记录表。 |
|
活 动 预 设 |
调 整 反 思 |
|
一、创设情境,认定目标 制作陀螺 二、动脑思考,合作探究 观察陀螺构造 制作陀螺 纸陀螺的大小不拘,可以随意制作。 制作方法
1.
2.
3.
4.
5.
6. 铜钱陀螺,材料有铜钱、小木棒和纸。 制作方法: 用牙签或小木棒,沾些胶水,紧紧地卷上纸条儿, 这个厚度必须和钱孔或是铁片小孔的大小刚好密合。 然后把这根木棒插入钱孔。 展示 评比 |
|
|
通源小学社团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
玩陀螺 |
|
活动目标 |
1.使同学认识陀螺转得时间长短与陀螺自身的构造(盘的形状、盘的高度、轴下端的形状等),使陀螺转动的力的大小等因素有关系。 2.通过玩陀螺、做陀螺、探究陀螺的秘密的活动,激发同学对科学的兴趣──使同学体会小陀螺中包括着很多科学道理,培养同学认真细致、善于合作等科学态度。 |
|
活动重点 |
陀螺转得时间长短与陀螺自身的构造(盘的形状、盘的高度、轴下端的形状等),使陀螺转动的力的大小等因素有关系。 |
|
教学难点 |
用实验验证陀螺转得时间长短与陀螺自身的构造(盘的形状、盘的高度、轴下端的形状等),使陀螺转动的力的大小等因素有关系。 |
|
教学资源 |
火柴棍、木棍、牙签、圆珠笔芯、橡皮泥、不同形状的纸片、瓶盖、纸碗、计时器、记录表、陀螺板图、做好的陀螺、实物投影。 |
|
活 动 预 设 |
调 整 反 思 |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学生交流。 2.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研究陀螺 二、提供素材,动脑思考,合作探究 活动一:做陀螺
1.
2. 活动二:玩陀螺 交流怎么玩 比玩得时间长 思考:陀螺转得时间长短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测 根据已有材料确定研究内容 设计实验 实验 三、交流分享,质疑追问, 构建智能 交流 思考: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交流: 介绍陀螺的多种玩法。 陀螺小玩具大作用 四、提炼总结、及时练习、反馈修正 思考:今天,认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交流 |
|
|
通源小学社团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
珠子陀螺 |
|
活动目标 |
1.了解珠子陀螺珠子跑到外侧的原理,是因为陀螺旋转时产生了离心力。 2.能制作珠子陀螺,经历制作、观察、探究的过程,提高动手和研究能力。 3.乐于参与活动,乐意课外探究。 |
|
活动重点 |
了解珠子陀螺珠子跑到外侧的原理。 |
|
教学难点 |
制作珠子陀螺 |
|
教学资源 |
教师:课件,能改变速度的转盘。 学生:剪刀、4枚大头针、4颗珠子、一块硬纸板、一根火柴棒。 |
|
活 动 预 设 |
调 整 反 思 |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猜测珠子陀螺中珠子的运动。 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做一个珠子陀螺,验证猜测。 二、提供素材,动脑思考,合作探究 根据资料,制作珠子陀螺 观察珠子的运动 发现:珠子都向外运动了。 明白这就是离心力现象。 思考: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离心力现象? 提出猜测:旋转速度快,会产生离心力现象。
设计实验。 控制在相同的半径上,转速不同,观看现象。 控制在相同的转速下,不同的半径长度,观看现象。 交流,得出结论:转速越大,半径越长,珠子越容易飞出。 三、交流分享,质疑追问, 构建智能 了解生活中的离心力现象 交流 了解生活中离心运动的防止实例 交流 ⑴ 汽车拐弯时的限速。 ⑵ 高速旋转的飞轮、砂轮的限速。 四、提炼总结、及时练习、反馈修正 思考:今天,认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交流 通过玩游戏,巩固所学内容。 |
|
|
通源小学社团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
美化陀螺 |
|
活动目标 |
通过玩陀螺发现色光混合现象和图案变环形现象,了解视觉暂留现象。 通过玩双色和多色陀螺,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在做和玩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反复实验发现现象,并能试着做出解释。 通过玩陀螺、做陀螺、探究陀螺的秘密活动,激发同学对科学的兴趣。 |
|
活动重点 |
通过玩陀螺,了解视觉暂留现象。 |
|
教学难点 |
通过玩陀螺,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
|
教学资源 |
记录表、教学ppt、笼中鸟、七彩陀螺、陀螺面、实物投影。 |
|
活 动 预 设 |
调 整 反 思 |
|
一、创设情境,认定目标(3分钟) 1.看图认识一休 2.听故事,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做一个漂亮的陀螺。 二、动脑思考,合作探究 1.交流装饰陀螺的方法 2.学生美化陀螺 3.展示美化好的陀螺 4.学生玩陀螺 5.交流玩陀螺时发现的问题: 颜色出现混合和不混合现象、图案变成环形 6.观察不同的陀螺面,猜测原因:以圆心为中点的环形图案与颜色不发生混合。 7.设计对比实验 一个陀螺面以圆心为中心画成环形,涂上不同的颜色。 一个陀螺面以圆心为中心,划分等份,涂上不同的颜色 8.实验 9.交流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以圆心为中心的环形陀螺没有变色,以圆心为中心的等分陀螺变色了。 10.认识视觉暂留现象:环形陀螺旋转后,同一范围内颜色一样,不会产生混合效果。等分陀螺由于各种颜色的入射光的时间差小,我们的眼睛看物体时,物体在眼睛里的图像不会立即消失,所以就看到了光的混合效果。 11.视觉暂留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交流观看笼中鸟动画演示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