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音乐教师的建议》有感
(2019-10-17 16:18:18)
标签:
教育读后感 |
分类: 勿忘初心 |
读《给音乐教师的建议》有感
贺彩云
一次偶然,在淘宝上找书,本想要买一本关于童声合唱的书籍,却无意间发现了《给音乐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于是毫不犹豫地下单将其买下。该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山东省威海市塔山小学音乐老师王艳芳。
关于这位音乐教师我并没有做过多的了解,拿到书便开始看,我看到李镇西老师在序言部分中写的最让我感动的一段话:“在我的视野中,名师大多是中小学的主科老师,比如教语文的,教数学的,等等。可王艳芳老师作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居然也把教育生活经营得如此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给孩子带去快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幸福,同时把这些点点滴滴的幸福一篇一篇地记录下来,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看到这里,我更有兴趣往下阅读正文了。
整整花了一个周的时间,我将王艳芳老师的这本书读完了,她每上一堂课,都会将课堂上经历的用笔写下来做记录,尔后还会给自己写的随笔加一条好听的标题,最后都会附上教学反思。
我心想,大部分写随笔的都是主科老师,像我们音乐学科的老师,本来课就没有主科老师那么多,何不多花点时间来写些自己的教育随笔和教育经历呢?可能会有老师觉得,正是因为主科老师的课多,与孩子们接触的时间更长,所以更有感触,才更容易写出随笔。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课堂时间、给孩子们带去欢乐、给自己带来幸福,同样可以写出属于我们自己学科的教育心得。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觉得自己不能只顾着给学生们上完课就完事了,要做一个有心人,将自己课堂中经历的,不管是好的坏的、开心的难过的,都应该用笔记录下来,这不仅是自己经验的积累,更让自己明白,自己一路走来,究竟经历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于是,我将自己近段时间所上的课做了简要的总结:
杯子歌(七年级)
受大学里国外音乐教学法音乐会的影响,我将之前研究过的一堂课搬到了我们七年级的课堂。上课之前我让孩子们复习了前一节课学习的柯尔文手势,这对于他们今后的音准训练也是极有帮助的,我也打算每节课换着花样让他们练习柯尔文手势,不过本堂课的主要内容是《杯子歌》。
“老师,你拿那么多杯子来干嘛?”学生们好奇地问。
“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杯子的歌曲。”说完我把摞在一起的杯子分开发给班上学生,由于我带的杯子不够,学生们把自己的杯子拿了出来。
一开始我没有让他们直接玩杯子,而是在黑板上板书了一条节奏型:
4/4 x
x
班上许多同学对这条节奏型不太熟悉,为了让他们更清晰明确地掌握该节奏,我设计了拍手、拍桌子、捻指的动作,详细地讲解之后,学生们很快就学会了。
“老师,你不是说这节课学习关于杯子的歌曲吗?怎么带我们玩起节奏来了?”一位同学着急地问道。
正如我想象的一样,学生们很激动。
“同学们先别急,我们来观看两段视频,大家感受一下。”
同学们观看完了杯子歌的视频之后很感兴趣,想立马就学,这时我将杯子拿起来快速做了一遍杯子歌的动作,讲台下一片哗然:“哇!杯子还可以这么玩……好神奇啊……”
接下来的时间我讲解完杯子歌的慢动作后,又将前面教同学们的节奏边念边做手上动作,这时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我教的节奏就是玩杯子歌所需要的节奏型。我让他们自己做,做熟练之后便可以加一些简单的儿歌进去,例如《小燕子》、《小星星》等。
快下课了,我要验收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啦,给了他们一个速度,一个接一个地开火车把杯子歌的节奏打了出来。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的杯子歌节奏,将一些简单的4/4拍的歌曲代入节奏中去。
这堂课,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体会到了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小青蛙找家(一年级)
“身穿绿衣裳,
我将PPT展示给同学们看,将谜语读了一遍之后,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是青蛙。
“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群可爱的小青蛙,非常调皮,常常跑到很远的地方玩,也不跟家里妈妈打招呼,这不,它们今天又出去玩了,我们来看看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咦?小青蛙们怎么突然停下来了?原来遇到了红灯。”在这里我以红灯来引申休止符,并板书休止符和休止符的写法,再教同学们休止符用握拳的方式来表示。
“同学们看看,我们的乐谱中出现了几个‘红绿灯’呀?”我出示了PPT,待同学们数出红绿灯后,接着教他们做节奏律动。
2/4
同学们模仿的有模有样的,接着我把乐曲中不带旋律的歌词展示出来,让孩子们跟我一起念:同样的节奏型,我念“跳”,他们念“呱”,孩子们玩得不亦可乎。
“太阳快要下山了,小青蛙们准备回家了,你们听(我唱了第一句),可是来的时候遇到太多红绿灯,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能模仿老师用焦急的情绪来演唱吗?”我范唱一句,让学生们模仿一句,加上了情绪、表情、大家学的可认真了。
“小青蛙调皮地乱跑,找不到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动作和表情表现出来。唱完歌曲,同学们看到歌词,小青蛙最后到家了吗?和妈妈团聚之后,妈妈用什么动作迎接回家的孩子呢?”
我抛出的一系列问题,同学们都回答得非常好,动作也表现得特别棒!
最后我点几位同学出来演荷花、荷叶、青蛙的家、青蛙妈妈、几只小青蛙,背景音乐是我们所学的《小青蛙找家》,最后,同学们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了这堂课。
粉刷匠(一年级)
“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粉刷匠》通过由五个唱名组成的短小严整的一段体式,轻松风趣的旋律与幽默诙谐的歌词相结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粉刷匠劳动时的喜悦心情以及忘我劳动的精神。
估计这首歌,孩子们在幼儿园就听过或学过,我预计的难点——二分音符,也根本不成问题,孩子们能很流畅地演唱出来。
怎样上好这一节看似孩子们都很熟悉的课呢?上课的前一天,我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我决定充分利用自己对这首歌的认识,让孩子对歌曲进行各种表演形式,感受歌曲不同的变化,提升孩子们的表现欲望。
记得大学的时候,有位教授曾说过一句话:音乐,要从娃娃抓起。对于我们来说,一年级的孩子不就是娃娃吗?
一上课我便直奔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曲呢,叫做《粉刷匠》,同学们学习之前,先跟老师一起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我们来看看小粉刷匠把家里粉刷得到底多漂亮!”在读了两遍歌词之后,大家对歌曲的节奏有所掌握了。接着我教了柯尔文手势1-5,在教的时候,我故意放慢速度,怕有些同学跟不上来,没想到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了。
在教完节奏和柯尔文手势之后,我让孩子们结合所学的节奏和手势来唱《粉刷匠》的旋律,一开始由我慢速带他们,学会之后,师一句,生一句,孩子们配合得真好。
再来,我点了五位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这五位同学分别唱1,2,3,4,5这五个音,我让他们有节奏地完整演唱这首歌曲的旋律,我真的为他们的表现感到骄傲。
学完旋律部分,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可以把歌词套进去唱了。在唱歌曲的时候,我根据这四句话的歌词即兴编了几个小小的舞蹈动作,同学们很认真地跟着我学。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的:“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比如,这节课我临时把平时单调的教唱课加入了舞蹈动作,就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看着孩子们个个笑靥如花,我带着他们一齐边唱歌曲边做舞蹈动作,结束了本堂课。孩子们下课了还意犹未尽,练习得津津有味。
后记:王艳芳老师的这本书的确让我受益匪浅,正是看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经常写写教学随笔,不仅记录了孩子们的成长与欢乐,也给自己积累了更多的教学经验。
2016.12.2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