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从国外引进了不少优秀的数学绘本,这些绘本最初是在家庭和幼儿园使用的,最近几年,开始有部分小学将数学绘本引进了课堂。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2017年开始,我尝试将数学绘本引入自己的数学教学。
数学绘本本根据孩子的特点,通过精美的画面、简洁的语言,在故事中参透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经过一年多实践,我发现数学绘本的引入不仅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知识,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而且也激起了孩子数学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总结自己的绘本教学实践,我认为,用好数学绘本,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妥帖运用数学绘本。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绘本运用,重点是“讲故事”。《各国早餐?的故事主体内容是:英国伦敦的小朋友早餐吃烤土豆,一个烤土豆分成两半;墨西哥城的小朋友早餐吃墨西哥玉米卷,“我和弟弟妹妹分着吃”;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传统早餐是黑面包,4个家人一起吃……故事中包含的分数知识从1/2\
、1/3
、1/4一路讲到1/10。但是分数并不是低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初次阅读重点放在主体故事。我们可以示范朗读出故事内容,也可以和还在一起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存在,而不具体讲解分数的概念,让学生感性体验一种数学思想和数学趣味,而不强调数学知识,数学绘本的这种运用是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
二是教师使用数学绘本,过程一定要“不功利”
数学绘本应用与教学,教师要把好“使用”关。有专家提出:绘本的阅读,要秉持功利的目的,不功利的过程。什么意思?就是教师要时时把握好数学绘本阅读和数学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把课堂教学的“功利目的”隐于不功利的绘本阅读过程中。不急于求成,适量阅读,有序阅读。教师适应绘本教学,首先要在量上把好关。目前本土原创绘本较少,而引进的数学绘本与我们的教学内容不一定都适切,所以教师要广泛阅读,精选适合自己教学、适合所教学生特点的数学绘本。比如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时、分、秒的认识大多比较困难,所以绘本阅读书目中就较多地选择了与此相关的内容,包括《时间的故事》、《成为好爸爸》、《我的一条》等绘本。学生学习困难较少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绘本就可以少选甚至不选。教师多读,是为了让学生少读、优读。有不少的教师和家长意识到数学绘本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很好,于是大量购买,一股脑儿地抛给孩子,甚至把绘本内容当成例题来学、当成练习来做。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会让学生对绘本阅读产生反感,背离了以绘本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的初衷。
其次数学绘本阅读在时间上不急于求成。这一方面是指要“错时阅读”。比如前面讲的在低年级段提前读《各国的早餐》,阅读时,学生全然不知绘本与教材的联系,只是兴致盎然地参与其中。当真正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适时引导回忆,激活阅读积淀,学生埋下伏笔。特别是在低年级绘本阅读时,教师不要时时提醒:这个绘本的内容是以后要学习的知识,要好好理解。如果这样,孩子会产生沉重的负担感,反而达不到这种“看似无意却有意”的教学效果。运用数学绘本辅助教学,教师要学会“收”——我们只是在坚持读数学绘本给孩子听。另一方面,“时间上不急于求成”还指“顺序阅读”。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来选择绘本,有序安排阅读时间。比如《鸟儿鸟儿飞进来》是关于乘法的绘本,不仅要安排在学习乘法之前一段时间阅读,最好还安排在学习了加法之后阅读,因为加法是乘法的基础,有了这部分知识的铺垫,学生阅读绘本才会没有理解的困难,达到水到渠成的学习效果。
三是关注“非知识因素”,注重思想,注重情感。
相较于侧重知识学习的教学,阅读数学绘本可以更侧重与数学思想、数学情感的养成。除去知识内容,许多数学绘本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比如:《都陵村168好》讲述的是对日常生活中三个事物的比较,渗透了比较思想;《世界上最帅的猪》通过数数建立自然数模型,参透了数学模型思想;《蜘蛛和糖果店》、《猜猜看》等绘本则渗透了统计思想。
同时,数学绘本作为一种课外读物,还蕴含着许多“非数学因素”,这些“非数学因素”恰恰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情感。比如读《很特别的音乐故事》、《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等书时,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术、建筑、自然规律等都隐藏着数学要素;读《和邻居亲密相处》时,不仅引入分数的概念,更在故事中感悟朋友之间互帮互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感悟这些数学思想、体会这些数学情感比学习数学知识更为重要,数学绘本就是数学思想、数学情感的有效载体。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素养,单单靠数学教材是不够的;单单靠指导阅读方法、强化阅读训练、培养阅读习惯等也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学生对数学阅读没有兴趣,等同于按着牛头强迫其喝水。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为学生提供数学阅读的文本呢?一句话:必须从数学阅读的内容入手,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妨试试数学绘本吧,因为它最先解决的是“爱上数学阅读”这一关键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