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筷子习俗源于皇帝(君主)祭祀祭天及宴席
(2025-07-14 12:33: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浅析筷子习俗源于皇帝(君主)祭祀祭天及宴席
习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根据习俗含义,筷子习俗是筷子的使用方法、摆放、禁忌、象征意义、使用礼仪等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一.古时宴席从祭祀祭天而来
新石器时代上古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故无筵席可言。随着产品的积余,酋长或首领把祭品分给部族人食用,把祭祖的食物分给部族人食用,称之为“纳福”,这便是筵席的雏形,一个部落举行重大的集会、典礼,会后要聚餐,这便是一种宴会。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酒是在新石器时代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但由于农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酿酒技术的限制,对酒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通常只有在重要的祭祀活动或重大庆典中才会使用酒。我国筷子出现是商时期,之前用勺子。夏商周时期的君主不称皇帝,夏、商君主称作帝,周时君主称作王。
古代皇帝(君主)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皇权至上,不可僭越,忤逆、触犯皇帝(君主)的尊严和旨意,逆皇权或让皇帝痛痒逆龙鳞就是冒犯,皇帝(君主)专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皇帝(君主)祭祀祭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形成仪式,有了筷子后,礼仪官设置了祭祀祭天中的筷子规矩摆放等流程及宴席中的“主不动筷客不动”等筷子规矩,显示皇帝(君主)威严。筷子规矩也是诚服天下的工具,对王室的稳定乃至朝廷的稳定是有极其重要作用的。
宴席从祭祀祭天而来,皇帝(君主)祭祀祭天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礼有五种,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吉礼是祭祀以祈求吉祥的礼仪,乃五礼之冠,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以事神致福。
二.祭祀祭天及宴席筷子规矩
在古代,对于筷子的讲究非常多,用的时候一定要用右手拿,不用的时候和现在一样一定要摆放整齐。祭祀祭天中宴席摆筷,不能有长短不齐,不能拿杂色筷等规矩,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被认为是不吉利,犹如已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棺木,三长两短没有上盖的棺木,代表着“死亡”。不能敲碗敲盆、不能直插筷、不能拿杂色筷等,不能用筷子指人等。筷子礼仪是商朝有了筷子后出现,是起源于皇帝(君主)祭祀祭天和宴席中,礼仪官制定出祭祀祭天及宴席筷子礼仪规矩,“主不动箸,客不动箸”,主就是君主,古时皇帝(君主)在宴席这样的公开场合是非常威严的,筷子规矩也是王者诚服天下的工具。
古代皇帝(君主)祭祀祭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有史料显示在公元前2000年夏朝就有,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初有筷子后,皇帝(君主)祭天时是不使用筷子的,因为还没有筷子,后来皇帝(君主)祭天或者祭祀等重要典礼,通常会使用筷子,举办的祭天或者祭祀也是排场很大的。祭天时专门准备筷子夹食物,专门在前沿当中插香供奉,敬奉上天敬奉祖先,祭天祭祀时筷子的摆放和用处,及祭天祭祀时在香炉上插香等,都是表示供奉敬奉之意。
筷子不能直插筷,祭天祭祀时上香,以表示敬供之意缘故,因此忌讳将筷子竖着插在饭里,再者,古代罪犯上刑场行刑前的断头饭,罪犯是五花大绑自己无法吃饭,由一旁衙役喂着吃,喂前,往往先把两根筷子插碗里饭中间,当成祭祀祭天时的“插香”,表示给死刑犯提前上香,愿行刑后一路走好,给死刑犯一个安抚。“敲碗敲筷,穷一世”,乞丐在乞讨的时候才会这样。“品箸留声”,吃饭时将筷子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吮吸筷子,也是一种不礼貌的习惯。筷子“能夹、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拿、能剥”,这是筷子的功能,但餐桌礼仪筷子习俗上,有些是忌讳的,比如不能将筷子头指向人,如戳,不能扒拉菜等。
三.宴席流传到民间是唐宋时期
我在网络查找古代宴席时,查找到宴席文化流传到民间是唐宋时期,后来再去查找时,智能直截了当回答“是”。宴席在唐宋时期逐渐流传到民间,直到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宴会文化才慢慢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后来再查找“宴席是秦时期流传到民间的吗”时,智能回答,先秦时期贵族阶层就已经有较为正式的宴会活动。这些宴会通常是为了庆祝特定的事件或者为了社交目的而举行的,例如,《诗经》中就有描述宴会的诗句,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秦朝时期宴席活动仍然在贵族和官员中流行,是否流传到民间的具体记录较少。秦朝时期的宴席主要还是集中在上层社会。到了汉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宴席逐渐在民间普及。汉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民间宴席的记载,如《汉书》中提到的“乡饮酒礼”就是一种民间的宴饮活动。此后,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宴席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断丰富,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论是,宴席并不是在秦朝时期流传到民间的,而是在汉朝及以后才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360智能同时推出了北京日报出版社王辉著的《秦汉的飨宴:中华美食的雄浑时代》,网络查看不到书,有些文字,不能够说明,但后来我再查找“宴席是秦汉时期流传到民间的吗?”智能直截了当说不是。
宴席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会将食物放在特定的地方供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宴席的形式,人们开始在特定的日子里聚集在一起,共同享用美食,以此来庆祝丰收、纪念祖先或进行社交活动。这个时期筷子还没有出现。
古代祭祀是由帝王而起,《左传》中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和军事。祭天习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周朝时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礼制,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是在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宴会文化才慢慢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在秦朝时期,宫廷宴会已经非常盛大隆重,展示了秦王朝的繁荣与实力,这些宫廷宴会不仅具有政治、社交和文化功能,还对后世的宴席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宴席文化逐渐从宫廷传播到贵族阶层,再到士大夫家庭,最终在民间广泛流行。
古代人喜欢在特定季节日期、重要场合举行礼仪活动时聚餐,吃比平时更好的食物即宴菜,还要饮酒、奏乐、表演节目助兴,不过,古代宴会只有少数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享受。据网络文章“一起约酒之——古代国宴酒文化:一杯老酒渡人生
由此而知,古代宴席文化鼎峰是秦汉,流传到民间是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宴会文化才慢慢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意味着皇帝(君主)祭祀祭天及宴席筷子礼仪文化在唐宋时期流到民间。
四.小结
根据以上阐述分析,筷子习俗应该起源于唐宋之前的皇帝(君主)时期,从皇帝(君主)祭祀祭天及宴席礼仪中而来,到唐宋时期宴席文化包括筷子礼仪文化才流传到民间。筷子习俗中哪个是后来衍生的,哪个是先有的,我无能知晓,请教教授、学者、专家等老师了!铭感不忘,称谢!
周根发
引用依据:《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一起约酒之——古代国宴酒文化:一杯老酒渡人生
(306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