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俗语》编撰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
(2024-03-04 10:52: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上海俗语》编撰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
2024年3月3日下午2点,《上海俗语》在长宁区非遗中心召开第一次编辑工作会议, 正式拉开了百万字上海俗语的编纂帷幕。负责上海卷编纂工作的是资深编辑、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会长徐华龙先生,他是《上海俗语》主编,他首先说,这次他在已经离开编辑工作十几年后,没想到让他重拾,是因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的重要性,作为几十年编辑工作的,感到义不容辞。
编撰俗语上海卷是去年底由北京中民协来沪下达任务,紧接着徐会长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后,工作推上前台。徐先生说,《上海俗语》,以前在各种汉语文献中有多个名称,比如“俗言”“俚言”“谚语”等,它们指称的外延较为宽泛,在不同的文献中往往存有不同的含义。大系俗语卷把俗语当作民间文学的一种,即把俗语看作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口头创造和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由此出发,结合学界对俗语的传统概念,凝固性较强并有较完整意思的民间口头语句。根据界定,上海卷要求是5字以上的俗语,是俗短语,两字三字四字俗语等不是这次收集范围内,由此,也是对这次《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上海卷编撰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他说,上海俗语是上海民间文化记忆,也是地域文化的宝贵财富,我国自古就有对民间口头文学收集整理的传统。宋元明清时期的词曲、小说,都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学的成果,让民间文学穿越历史长河,为更多人知。他对上海卷俗语让大家更透彻了解,从一个集团或者一个行业里边流传的他的一种语言,以及社会上流传着不一样的这种语言,就叫引语。俗语里边还有委婉语、歇后语、绕口令等,经过动员讲解,与会者对而今的俗语有了新的认识。
听取徐会长对这次上海卷俗语要求作了概括性讲解后,现场津津乐道进行了讨论,85岁老教授王国杰是上海大学语言学教授,对沪语有研究,上海俗语涉及到的上海话文字,他提出了见解,并且表示他会帮助把好关。 参加这次会议是徐华龙、徐疌、王国杰、王有均、胡芷苓、张一鸣、吴菊芬、姚航、白文韬、任雅怡、林华金、苏茂娣、周根发等。吴菊芬老师和胡芷苓老师摄影。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的出版是文学界增强民间话语权的重要体现,它不但提高了民间文学的占比,同时还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作为大系出版工程的成果,《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是我国有史以来记录民间文学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种类最齐全、形式最多样、最具活态性的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