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李白《静夜思》争议的分析

(2018-06-17 14:00:28)
标签:

文化

历史

教育

对李白《静夜思》争议的分析

李白笔下有许许多多对月亮的描绘,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五言绝句《静夜思》里面的那轮明月。诗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浅显易懂,在诗人抬头低头视角来往反复上下之间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清新自然,同时构成的意境也显得韵味无穷、深远之极。不过,这首诗从资料上看争议很大,源于对一字多义的“床”字理解。目前看主要说“床”字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是说“床”指井台或井栏。古时人们围井而居,井边成了人们活动交流的公共场地。成人在此或取水或洗涤、夏夜来这里聚会纳凉、谈天说地,孩童也爱在井栏外的空地上玩耍。李白另一首诗《长干行》里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描写的正是这种情景。在古人心目中井就代表家乡,所以有“背井离乡”等词语。那么,“床”指井台或井栏来联系思乡情节就顺理成章。退休教师程实先生写了一篇名为《新议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字》的论文,指出李白所言的“床”应为井床,被国内外广泛流传转载。

这种说法通不通呢?注意这首诗是李白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李白是前一年开元十三年(725年)出蜀,并不是一出世就名扬天下,此诗作于当时漫游无成的第二年秋季,正值病卧扬州落难的时候。他是在这年冬季才结识一生挚友孟浩然的,此时身边举目无亲、也没有朋友唱和慰济,才有诞生这首思乡诗文的基础。

再看另外有名思乡思亲诗中的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和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明月除了起到两地一心的连接作用之外,还有冲淡诗作低迷气氛的好处。因为张九龄在晚上孤单一人“怨遥夜”、杜甫在晚上孤单一人听着雁断秋声,都属于生活失于困顿、心志有些不坚强、柔弱的时候。这种时候是诗人思亲思乡之心最切的时候,容易催生这样的诗文。

那么,“床”如果作井台或井栏讲,就会变成李白患病困居旅店心中烦闷、所以晚上孤单一人出来转悠遛弯到井边……,或者再探头往井里头看……,如此情节往下没法说了。如此联想下去,那么本来好好地温情脉脉地诗文变得有些悬疑惊悚意味。所以这种解释在文理、情理、生活常识上让人难以信服。

第二种是“马扎说”。 2008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提出了“床前明月光”的“床”是“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类似躺椅的坐具,俗称“马扎子”。“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和“床前明月光”里面的“床”字都是“交床”或“交椅”。原因是从他的专业角度解释“在唐代以前门窗都非常小的,门是板门,不透光的,窗非常小,月光是不可以进入室内的,尤其当你的窗户上糊上纸,糊上绫子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所以李白说得很清楚,我在院子里坐着。”

这种说法通不通呢?这首诗是李白作于秋季九月十五日,南方扬州秋老虎一般是在二三十度的气温,即便是古代无污染清爽天气也比北方十几度的气温高得多。所以李白是可能在夜里拿着把交椅在院落里面休憩。

那么我们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换而言之李白打盹醒来第一眼是目光向下看的。如果李白坐“交床”或“交椅”,他的头是靠在椅背上、眼皮朝上的,他醒来第一眼就直接会看到天上的明月,而诗文就变成“床上明月光”了。并且,在院落里面开敞环境,看到的月光落到地上是一片如洗,按面积应该论“席”、是一地如席,而不是块状的这块儿有、那块儿无的寒霜。所以这种解释也是值得再次推敲的。

第三种就是指通常卧具的“床”了,笔者也坚持其为普通“床铺”说。因为第一种井台或井栏说诗人要在旁边或站或行、第二种“马扎说”诗人要面朝天仰坐,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对于患病困顿扬州的李白来说,卧息修养才是常理,而细审诗文应该发现字字间含义是十分丰富的。

首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说诗人梦中醒来,首先看见床前月光是由于警醒的人往往出于求安稳心理先环顾四周再向下看地面,虽然眼下四周朦胧、月色明亮,但最后眼光聚焦点是地上映射的夺目银白。“疑”体现诗人睡意懵懂,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错认月光是秋霜。南方扬州秋季应该少有“地上霜”,诗人错认也许是梦中还乡、也许是懵懂间误认这是家乡的寒霜的错觉,因为李白家在四川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有秋后寒霜才是正常。这里应该是接近后半夜,气温相较已经有所下降,李白患病卧床体力或有不支、醒来感觉凉意袭人也是误认月光为秋霜的原因。诗人那份事业无成与患病导致的心理上的暗自柔弱是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也是思乡情结产生原因。

对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抬头可以看见明月的原因是由于晚上窗户根本就没有关,因为气温高不必关,正好散温透气。后半夜窗口吹进的凉气也是诗人夜半警觉的原因,而窗口照射进来的棱柱型月光落到地上才是误认如同寒霜的块状形态的成因,如果在室外就是一片如撒月色了。这样前后两句诗就有机相连了,“床前明月光”能够让诗人“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才引起“低头思故乡”,产生与张九龄《望月怀远》、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的怀乡情结。诗句里面有两个“明月”读来让人并不觉得重复,因为前面的“明月光”起初诗人懵懂不知其物、月光朦胧是立体光线照射性质、直接说是后来感受情境才作诗已经知道所以就写出来了,后面的“明月”诗人已经知道、天上一轮孤悬是物性的月亮、起加重思乡情怀的作用。

古人的个人文字环境与今人分别是很大的,那时人们有很高的文学修养、相对都很博学,除了生僻字词、说一件事大家基本上都知道。现代人是白话文培养起来的,出现咬文嚼字对于后来人也不是奇怪现象。像《静夜思》流传有两种版本,《唐诗三百首》版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取宋刊本的文字,因为宋代版本显然是更接近李白时代的原作。考据文字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人们讨论中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古典文化的流传。

2018.6.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