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

标签:
健康教育情感文化育儿 |
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
孔子,被奉为圣人。一言一行可谓对中国乃至世界带来极大的影响。世界100名人排行榜上面,孔子排在第5位,前4位是三大宗教创始人和科学巨匠牛顿。
他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教育理念:“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重要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发现天赋,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同领域成才,咨询微信:849701325
http://s14/mw690/006ih4n1zy7pWblV4jX0d&690
我们看看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
案例一
同样是一个“仁”。
发现天赋,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同领域成才,咨询微信:849701325
得意弟子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也是“仁”字最权威、最经典的解释了。颜回一听便心领神会,又问其具体条目。孔子便兴致勃勃地讲了仁的“四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朱熹评论《论语》中这一章“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机,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孔子数称“贤哉回也”,表现出对颜回的充分信任和嘉许,也能看出孔子十分满意自己对颜回的成功教育。
而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辩,善做生意,家境富裕。子贡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济众,但徒事高远,眼高手低,不知从何做起。孔子教他应该从自身做起,可以说教给子贡一个“仁之方”。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迟钝。司马牛问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却是“仁者”。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实际上是通过解释“仁”来告诫他,促使他以后注意改正缺点罢了。
以上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具有其针对性的,所谓殊途而同归。这种教育方式具体到学生自身也是可行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
奋斗人生的诀窍是经营自己的长处,如何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咨询微信:849701325
http://s2/mw690/006ih4n1zy7pWbplqCZ61&690
案例二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什么叫做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弟子最缺少哪一样,他就告诉这位弟子仁的
哪个方面。这就造成整本论语处处说仁,处处又没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