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将军冯玉祥(2)

分类: 历史社会 |
生平评价
冯玉祥戎马一生,由士兵升至一级上将,所部从一个混成旅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数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在其5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以治军严、善练兵著称。注重爱国爱民精神教育;强调纪律是军队的命脉,致力整饬军纪,并身体力行,赏罚严明;关心爱护士兵,要求官长与士卒共甘苦,以带子弟的心肠去带兵。严格训练部队,尤重近战、夜战训练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艰苦耐劳锻炼。编著《军人精神书》、《 战阵一补》等书作为教材,并经常给士兵讲课示范。在作战指挥上强调知己知彼,速战速决,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借助夜暗和恶劣气候,运用侧后突袭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人称“布衣将军”。
西北军番号沿革
北洋政府时期
1.左翼备补军前营 北京,1913.4
2.京卫军左翼1团 北京,1913.9
3.京卫军左翼1旅 渑池,1914.5
4.中央陆军7师14旅 潼关,1914.6
5.中央陆军第16混成旅(成军伊始) 西安,1914.9
6.中央陆军11师(督陕时期) 西安,1921.7
7.中央陆军第11师,7混成旅,8混成旅,25混成旅(陆军检阅使时期)北京,1922.11
8.国民军第1军(北京政变后) 北京,1924.10
9.西北军(西北边防督办时期,非正式军号.习惯称呼至今) 张垣,1925.1
国民政府时期
10.国民联军第一军(五原誓师后)五原,1926.9.17
11.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北伐时期) 西安,1927.5.1
12.护党救国军第二集团军(双十反蒋) 潼关,1929.10
13.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鹿代总司令时期) 潼关,1930.1
14.中华民国军第二集团军(中原大战时期)潼关,1930.4
冯玉祥墓
冯玉祥去世后,由毛主席亲自选址,葬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西麓。横跨西溪石峡两岸的大众桥是爱国将领冯玉祥于1935年所建。冯玉祥墓在大众桥东首,1952年破土动工,1953年10月15日安葬,举行骨灰安葬仪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黄炎培赠送挽联,李济深、于毅夫、梅龚彬、张治中、余心清、王昆仑、邵力子、冯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和泰安地方各级领导、群众 800 余人参加了安葬仪式。
冯玉祥墓在泰山西溪口东侧,前临深涧,背依科学山,松柏苍郁,旁山临涧,肃穆庄严。
冯玉祥墓碣1953年碣刻冯玉祥诗《我》,嵌入墓壁。碣高1.09米,宽1.9米,隶书。
我 冯玉祥
平民生 平民活
不讲美 不求阔
只求为民 只求为国
奋斗不已 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 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 我写我说
咬紧牙关 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 一点不错
冯玉祥轶事
冯玉祥将军驻徐州时,非常注重植树造林,曾做诗一首:
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基督将军冯玉祥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冯玉祥与其部将张之江、李鸣钟、张树声、韩复榘等人打起反清旗号,参与了“滦州起义”,可惜被人出卖,功败垂成。事后,冯玉祥被革职递解保定,不久后却辗转来到北京。到北京后,得到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的营救和提拔,作了京卫军营长。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冯玉祥对基督教有了更多的接触,他几乎每个礼拜天都要去美以美会的亚斯立堂(即崇文门堂)参加礼拜,并和该堂主任牧师刘芳结为好友,与其畅谈信仰之道。此时,冯玉祥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深刻了许多。他说:“耶稣是个大革命家。他讲贫穷的人得福音,被掳的得释放,被捆绑的得自由;他还责备法利赛人假冒为善。”此言中明显地包含着以宗教救国的思想。
1917年圣诞节,刘芳牧师在亚斯立堂主持隆重的洗礼,共有94人接受洗礼,冯玉祥将军也在其中。自此,冯玉祥正式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冯玉祥正式归主后,便严格按圣经的要求做人,无论治军,还是生活,都活出了基督徒应有的品格,也尽上了基督徒应尽的本分。
冯玉祥倡导“以教治军”,用基督教的教导来管理官兵。提倡节俭,反对奢华,要求官兵洁身自好。冯玉祥与士兵一样,穿灰布军装,睡稻草地铺,每餐仅一菜一汤,数十年如一日。在冯军中严禁吃喝嫖赌,严禁穿着绸缎,甚至严禁吸食香烟,冯玉祥自己也从来不用烟酒待人。为了使官兵对基督教信仰有更多了解,冯玉祥经常邀请教会的牧师到军中传讲福音,教导官兵以基督教信仰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为愿意归主的官兵施洗。同时,冯玉祥也为军中聘请了随军牧师,以更好地传扬福音并牧养军中的信徒。在冯玉祥的这种努力下,部下不少官兵归信了基督。单1924年一次聚会中,就有官兵5000人接受了洗礼。冯军中信仰基督教的官兵,最为著名的是张之江将军,张之江曾经极力反对基督教,但在冯玉祥的影响下,最终成为虔诚的基督徒。他曾于1925年花去30000银圆,印刷了10000册圣经,封面上烫有金字:“此乃天下之大经也”。此批圣经分发给部下阅读,也分送给一些愿意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慕道友。
冯玉祥对信仰的笃诚,也可以从以下几件事中看到:
1919年冯玉祥被调任湘西镇守使,驻守常德。期间,结识了美国传教士罗感恩大夫,罗氏时常给冯部下的官兵看病、讲道。后来,罗感恩在给冯玉祥的妻弟治疗精神病时,被其开枪打死,冯玉祥对此深感愧疚。为了补偿内心的亏欠,冯玉祥给远在美国的罗感恩之子寄去800块大洋作为学费。不料,罗子却将此款原封不动地返还。冯玉祥便用此款建造了一座可容纳500人的礼拜堂,定名“思罗堂”。此堂全部为木质结构,可以随时拆迁,随意挪动。此后,冯玉祥的军队迁在哪里,就把这座活动礼拜堂搬到那里。
1922年,任陕西督军后,冯玉祥依然对信仰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和陕西教会的同工多有联系,其中关系最笃的是时任陕西圣公会会长的浦化人牧师。浦化人被国民党逮捕后,还是冯玉祥设法将其保救出狱。在陕西期间,冯玉祥计划在察哈尔省(今属河北省)的张家口兴建一个“福音村”,并已请人绘制了蓝图。村的中央是教堂,四围是住宅,还有学校和戏院。可惜后因战争爆发,使这一美好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1936年,南京基督教会在莫愁路举行新堂破土仪式,冯玉祥应邀参加了布道活动,还给教堂的奠基石题了词——“因为那立好了根基的就是耶稣基督”。冯玉祥的墨宝至今依然存留,常常吸引游人驻足欣赏。
冯玉祥与瓷器
冯玉祥常以瓷器来自示俭朴。据说他任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等职时,请客吃饭,用的都是自备的粗瓷碗粗瓷碟。一九二四年直奉军阀战争爆发,双方在冀东一带激战,直系将领冯玉祥率军秘密从前线返京,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迫溥仪皇帝出宫,邀请孙中山北上。他宣布脱离直系军阀,把军队改名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后因段祺瑞与张作霖勾结,排挤了冯,冯宣告下野,赴苏联考察。一九二六年九月十七日,冯玉祥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在五原誓师,参加北伐,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他在部队中起用刘伯坚、宣侠父、邓小平等一批共产党员,聘请苏联顾问帮助训练军队。这时,他逐渐倾向革命,终成一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据考,我所收藏的瓷碟,是在二次北伐后,冯玉祥军事势力得到较大发展,为纪念五原誓师二周年而定制的。
冯玉祥
冯玉祥与夫人李德全
冯玉祥将军有过两次婚姻。结发夫人刘德贞于1905年与冯玉祥结为伉俪,婚后夫妻相敬如宾。他们育有两男三女共5个孩子,长子冯洪国、次子冯洪志、长女冯弗能、次女冯弗伐、三女冯弗矜。1923年,刘德贞身染重疾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刘德贞与冯玉祥共同生活近20年,身为官太太,没有一点官太太的架子,平时与孩子们吃的都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衣,出门从不坐轿,在家里照样缝缝补补。因此,人们都称她为“平民夫人”。
冯玉祥将军中年丧妻,身边也带着一群未成年的孩子,急需重新组织一个家庭。那时不少人家的姑娘都想嫁给这位率领千军万马,在沙场上冲杀的将军。一时间,上门替冯将军做媒的或亲自求婚的人几乎是络绎不绝。当冯将军问及这些姑娘们为什么要嫁给他时,她们的回答是:“因为你的官大,和你结婚就是成为官太太了”或“你是英雄,我爱慕英雄”等之类的话,听了她们那酸溜溜的回答,冯将军都一一摇头谢绝了。
求亲中最令人注目者要算陆军元帅曹锟的千金。一天,曹锟派副将到冯将军寓所,向他表明了曹元帅愿将千金许配给将军,冯玉祥一听,就觉得倒胃口,碍于情面,又不好直接拒绝,只好婉言谢绝道:“元帅厚爱,我求之不得,只是需得千金过门之后,必须委屈她做到三条:一不许穿绫罗绸缎,只穿粗布衣裳;二纺纱织布;三要精心抚养前妻的三个孩子。”这三条一出,曹家千金自然也不会接受。
而冯玉祥将军与李德全女士的婚事经人介绍,一拍即合。李德全女士也是贫苦家庭出身,父亲是一位牧民,靠省吃俭用供女儿读书,后考入京师女子协和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女中任教。
1924年,李德全女士与冯玉祥将军结婚。婚后的一天,李德全问冯玉祥为什么喜欢她,冯玉祥立即答道:“我喜欢你的天真率直!”接着冯玉祥反问妻子李德全为什么要嫁给他时,李德全笑着答道:“是上帝怕你不为民办事,派我来监督你的。”此时两人都会心地笑了。
冯玉祥共有三子三女。大儿子冯洪国,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与张自忠、吉鸿昌一道抗日;二儿子冯洪志与蒋经国是留苏同学,二人交谊很深,现为美籍科学家;小儿子冯洪达早年留苏后任北海舰队司令员;长女冯理达,著名病理学家;二女冯颖达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曾留学前苏联到列宁格勒医学院,1950年回国,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丈夫吴增菲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他们有两个孩子都留学到美国;三女冯晓达,1948年同父亲一起在黑海轮船上遇难。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全女士曾任卫生部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次子冯洪志:将门出身的科学家
冯洪志(1917—)是国际著名的核子物理学家,同时又是材料力学、机械工业等方面的专家。1917年出生在北京,他是冯玉祥将军的原配夫人刘德贞所生。冯洪志在冯将军的10个孩子中排行第二。6岁时,母亲因患伤寒,医治无效,便离开了人世,其后,由继母李德全抚养成人。
冯洪志先生12岁时就和他的二姐冯弗伐一同赴苏留学,后转入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机械。1941年,中德断绝外交关系,冯洪志便回国到胡子昂任总经理的中国兴业公司任机械工程师。
1945年初的冯洪志赴美留学,先进入纽约物理工学院,获取硕士学位后进入加州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经过多年的奋斗,冯洪志终于成为全美高科技领域有影响的科学家。他亲自参加过美国许多大型核电站、核潜艇的重要设备的设计工作,为美国核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冯洪志还担任世界著名的泵业生产公司——沃尔辛顿公司的副总裁。
冯玉祥殉难经过
冯玉祥忧国忧民,痛感自己无能为力,加上处境危险,他决定到美国去,在那里开展反对美国政府援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斗争。1946年9月14日,他与夫人李德全一行,以考察水利为名,远涉重洋,抵达美国。从此,他和中共朋友一起,团结爱国华侨、国民党左派和进步人士,向美国人民无情揭露蒋介石大打内战的罪恶,呼吁和平民主。他的言行使蒋介石十分恼火。蒋介石下令要他限期回国,他断然拒绝。接着蒋便对他进行了种种打击报复:革除公职,开除党籍,并吊销护照,断绝了经济来源。
冯玉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险恶。1948年2月10日,他在纽约的寓所中写下了遗嘱,并在日记里留下了这样的话:我的遗嘱写好了,不怕任何时候死去。也就是这时,国内人民解放战争已胜利在望,蒋家王朝岌岌可危。当中共中央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消息传至海外时,冯玉祥决定回国,奔赴解放区。回国并非易事,冯玉祥夫妇秘密到苏联驻旧金山领事馆联系,请求帮助。以后,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又单独到苏联大使馆,会见了苏联驻美大使潘友新。
潘对冯夫人说,从安全角度考虑,最好是乘苏联客船走,如果搭乘其他国家的船,有可能发生两种意外:一、国民党提出冯玉祥是政治犯,要求引渡;二、在航行途中,潜伏在船上的国民党特务秘密将冯玉祥扔进大海,销尸灭迹。
冯玉祥同意潘大使的分析。但是,当时美苏关系处于冷战之中,苏联船员有固定班期,一直等到7月份,苏联客轮“波贝达”号才驶抵美国。流亡异国的冯玉祥度日如年,归心似箭,终于盼来了踏上归途的这一天。7月31日,冯玉祥偕夫人李德全,带着女儿理达、颖达、晓达,儿子洪达,女婿罗元铮和秘书赖亚力,摆脱了国民党特务的长期盯梢和威吓,在纽约登上了“波贝达”轮。
客轮分4层。头等舱在顶层,冯玉祥一家住了4套包间,窗外是宽阔的甲板。另外几套包舱里,住着四位苏共中央委员。“波贝达”号船行数日,在巴统停靠了一周时间,又重新拔锚横渡黑海,向目的港敖德萨驶去。
冯玉祥半倚在床上,对面两只沙发上,坐着女儿颖达和晓达。舱门虚掩,露出一道缝,一缕黑烟像条毒蛇似的悄然而入。凡事都很敏感的晓达,忽然吸吸鼻子说:“什么味儿?”四下一看,她发现从门外涌入的浓烟。“着火了!”她惊跳起起来,第一个冲了出去,沿着走廊向楼梯口奔去……晓达的惊呼狂奔引起了慌乱。身经百战的冯玉祥没来得及思索和判断,翻身下床,拎起一只随身的小箱子,本能地向门外走去。冯夫人抓起丈夫的大衣,紧随在后。
过道里浓烟弥漫,一片漆黑,空气中充满了一氧化碳的热浪。冯夫人听见丈夫痛苦的呻吟声,但她已爱莫能助了。火舌舔着她的脸,浓烟使她窒息,她跌跌撞撞地又回到舱室,一头栽进了沙发,灾难从天而降,总共才过20分钟。
冯玉祥就这样窒息过久,急救无效告别人世,匆匆地走了。他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爱国爱民的一生,到此结束了。冯玉祥究竟死于什么?一时传说纷纭。多少年来,在人们心目中一直还是一个谜。
“波贝达”号非弹丸之地,当时在船上的旅客和船员上千人,这场大火从下层烧到顶舱,其间怎么会无人察觉呢?唯一的解释是:火是在各个要害部位同时起来的,或许是烈性炸药所致……根据种种迹象分析,“黑海惨案”不是一般的灾难,而是一件谋杀案,但究竟谁是此案的主谋和凶手,50年来这一问号还未有明确的解答。
冯玉祥
冯玉祥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
冯玉祥担任旅长时,驻军湖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祥死了”,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冯玉祥对不遵守时间的人深恶痛绝。
1927年,因为汪精卫不守会议时间,开会经常缺席、迟到,冯玉祥一怒之下,编成一副对联送给了他: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当年冯玉祥有个军事顾问叫乌斯马诺夫。他特别喜欢打听西北军的事情,还常常缠着冯玉祥问这问那。开始问一些西北军的一般情况,渐渐涉及行政的人事安排。这天乌斯马诺夫又向冯玉祥问一些事,冯玉祥不悦地说:
“顾问先生,你知道在我们中国,‘顾问’两个字当什么讲吗?”
乌斯马诺夫摇了摇头:“不知道。”
冯玉祥告诉他说:“顾者看也,问者问话也。顾问者,就是当我看着你,有话问你的时候,你答复就是了。”
抗战时期,冯玉祥居住在重庆市郊的歌乐山,当地多为高级军政长官的住宅,普通老百姓不敢担任保长,冯玉祥遂自荐当了保长。他热心服务,颇得居民好评。
有一天,某部队一连士兵进驻该地,连长来找保长办官差,借用民房,借桌椅用具,因不满意而横加指责。冯玉祥身穿蓝粗布裤褂,头上缠一块白布,这是四川农民的标准装束,他见连长发火,便弯腰深深一鞠躬,道:“大人,辛苦了!这个地方住了许多当官的,差事实在不好办,临时驻防,将就一点就是了。”
连长一听,大怒道:“要你来教训我!你这个保长架子可不小!”
冯玉祥微笑回答:“不敢,我从前也当过兵,从来不愿打扰老百姓。”
连长问:“你还干过什么?”
“排长、连长也干过,营长、团长也干过。”
那位连长起立,略显客气说:“你还干过什么?”
冯不慌不忙,仍然微笑说:“师长、军长也干过,还干过几天总司令。”
连长细看这个大块头,突然如梦初醒,双脚一并:“你是冯副委员长?部下该死,请副委员长处分!”
冯玉祥再一鞠躬:“大人请坐!在军委会我是副委员长,在这里我是保长,理应侍候大人。”几句话说得这位连长诚惶诚恐无地自容,匆匆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