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蒜
(2024-12-19 11:45:10)
民以食为天,一打“吃”字登时出来一篇“吃饭很重要”的提示,看来以前是写过这篇了。民以食为天,也写过了吧。
吃饱肚子是至关重要的,旧时为了吃顿饱饭可以丧失尊严,可以不顾一切,曾看过一部小说,好像是说自己的母亲,被日本兵放了一块猪皮在嘴里,就可以为所欲为了,饥饿可以夺去生命,哪还顾及廉耻?
贫苦人了为了果腹是很可怜的,文人很多是穷困潦倒的,可能写出惊世奇文的曹雪芹晚年“举家食粥酒常赊”,最后穷死了吧。至于朱自清一身正气,拒绝在美国救济粮上签字,得胃病而逝,是少有骨气的吧。
文人丰衣足食的也不少,能当美食家的也有几个。首先是袁枚,留下一部《随园食单》,家里雇有大厨,并且还不断到处交流,哪家有好菜就去学着做,一边让主人尝着一边改进,有时还会超过原创。他天天琢磨着怎么吃,那聘请的厨师也是好样的,不然不能满足他。他肯定是挑好的,不惜重金收养。那这个顶尖的厨子也是对吃和菜很有研究,肯定也会琢磨好学习,研究南北风味,实践各式菜品。
老百姓能吃饱就行,有人曾说只要让我吃饱,让我干啥都行。那时其人饭量大是因为经常吃不饱所致,因为其时为民师,收入微薄。而其人早已是副校副高,这段逸事只算笑谈。
文人穷酸大可以把好吃的放到门外去吃,自己在家偷吃狗食。还可以把油抹在嘴上,逢人就说今天吃了狗肉,因为经常吃,吃腻了,吐出的糠是狗吃的。
前天从家里带了两头蒜,因为没评上副高就不能吃好。午饭就着蒜瓣干吃煎饼,葱辣眼蒜辣心,辣椒辣鼻子。心口隐隐作痛,也是因为被学生气的,不全怨蒜。
到水饺店吃水饺时,一般都准备蒜泥。但吃笼包、灌汤包等早餐时,往往就准备蒜头。有时店主忙不过来,给个大蒜臼自助算是好的。吃蒜瓣不用全部扒皮,可只扒开上头的一点皮,再用牙咬,土语叫“阔”,最后蒜里面的白肉吃完,只剩下一张皮的空壳。
可蒜瓣毕竟太毒辣了,一般吃不了。就算吃得了,肯定不如捣成泥,再调上酱油、醋等来得绵柔可口。也有土菜馆,为体现原汁原味,拿扒好的白蒜来供食客的。这时往往主菜是煮熟的肉,一般是猪肉,煮得烂烂的,不放任何调料包括盐。当然也有配蒜泥的,里面是有盐了。
牛羊肉配蒜泥的不多,牛肉一般配姜泥,羊肉有个地方就放葱。吃狗肉就有很多就蒜瓣的,有个狗肉店老板告诫我们胃不好的千万不要就白蒜,那样受不了。小河鱼煎了醮蒜泥很好吃,就蒜瓣也行。
先写到这里。
前一篇:过了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