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怀《听雨》阅读训练及答案(2021年天津市中考题)
(2024-11-05 11:53:12)分类: 语文教学 |
王继怀《听雨》阅读训练及答案(2021年天津市中考题)
阅读《听雨》一文,回答16~19题。
听雨
王继怀
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微风细而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而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橡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波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而的气息……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勃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而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6.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段的内容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语境,品析第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第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第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E.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答案】
16.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17.这些动词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
【解析】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解题时,需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语境作答。结合语境中“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等内容可知,“打”“敲”“击”“落”这些动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雨落下的各种美妙的声音,和这些声音给作者带来的美好体验,十分鲜活和灵动地给读者展现出山中雨声的节奏和韵律之美;结合第段中“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的内容可行,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陶醉和喜爱之情。
18.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段中“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等内容可知,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根据第段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等内容可知,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根据第段中“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等内容可知,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根据第段中“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等内容分析可知,在回忆与联想中,“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升华为浓浓的乡愁。
19.C
【别题】
(1)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下列选项中对文章一段内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
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
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
A.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段写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
B.第段写“我”漫步在田野的微风细雨中,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放,因为“我”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儿时的“我”倔强的性格。
C.作者借文人墨客听雨的故事,表明了听雨有着让思绪,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放飞的能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诗意美,
D.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以“听雨”为线索,作者将“听雨”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抒发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1)本题考查思路梳理。解题时,先概括文章~段的内容,然后对照选项判断选择。
根据第段“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等内容可知,“我”小时候喜欢在细雨中漫步,享受在雨中的那份惬意;根据第段“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等内容可知,“我”最喜欢在屋檐下看雨景听雨声,感受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根据第段“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的内容可知,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在听雨时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根据第段“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的内容可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靠着聆听录下的雨声,纾解思乡之情。据此分析,一段内容排序应是。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根据段“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等内容可知,第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并不是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而是在享受雨中的那份惬意;另外,与其说是表现了儿时的“我”倔强的性格,不如理解为表现了儿时的“我”执着的性格。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