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黄公略(5)
(2024-10-18 15:19:51)| 分类: 历史社会 |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1930年1月,红6军组建,黄公略担任军长。为了带好这支队伍,黄公略既抓军事,又抓政治。组建后不久,他和政治委员联名发布了一份六言体的《红军第六军司令部布告》,言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及其在军队宗旨、政策、纪律等方面的要求,“接受共产指导,努力民权革命;实行武装游击,肃清地主豪绅;彻底分配土地,给予贫苦农民”。布告在赣西南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仅半年,黄公略就把红6军打造成为一支政治过硬、作战勇猛的红军主力,在后来的战斗中战无不胜,屡建奇功。这年夏天,黄公略率红6军沿湘赣边北上,连续攻克修水、安源、万载、浏阳数座县城,将分散的游击区连成一片,开辟了拥有34个县、人口达400多万的赣西南根据地,为建立中央苏区奠定了基础。
彼时,毛泽东从汀州向长沙行军,一踏上赣水,就感受到赣西南红红火火的革命气氛,他兴奋不已,在马背上吟出了壮丽诗篇《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诗云:“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盛赞了黄公略的革命功绩,也足见其对黄公略的信赖和倚重。
1930年7月,红6军改编为红3军,并与红4军、红12军合编为红1军团,黄公略任红3军军长。8月,在奇袭湖南浏阳文家市的战斗中,黄公略指挥红3军奋勇作战,歼灭国民党军3个团又1个营,取得红1军团成立后的第一个大捷。此后在战醴陵、攻吉安的战斗中,红3军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黄公略以其出色的军事才华和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在苏区军民中享有崇高威信,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被人们并称为“朱、毛、彭、黄”。
红军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攻城略地、纵横驰骋,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度恐慌,当年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当年年底,蒋介石集结十万大军,大举进攻中央苏区。对此,毛泽东提出“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作战方针。黄公略旗帜鲜明地维护以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的领导和红一方面军的团结,坚决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指挥红3军英勇作战,屡建战功。
12月30日清晨,永丰县龙冈细雨薄雾,国民党军第18师师部和两个旅深入根据地腹地,由龙冈向东推进。黄公略率红3军在龙冈设伏,围歼国民党军第18师9000余人,活捉了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首战大捷。
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围剿”被粉碎后,蒋介石气急败坏。他为了破坏红军内部团结,瓦解红军将领斗志,曾千方百计地妄图策反黄公略。他先令何键将黄公略的母亲和妻子押到长沙,然后在报纸上大造所谓“黄公略既将母与妻子送来长沙,足见悔过情殷,投诚心切”的舆论,借以混淆视听,进行要挟。同时,他又委任黄公略的堂叔黄汉湘为宣抚使进驻南昌,并派黄公略的长兄黄梅庄为参议,携带银洋1500元和蒋及黄汉湘给黄公略的亲笔信进入苏区,劝诱黄公略“归正”。蒋介石自以为这样双管齐下,必有所成。谁知黄梅庄一入苏区,即为红3军扣押。当红一方面军总部写信向黄公略征求他对其兄的处理意见时,黄公略在复信中斩钉截铁地回答:“一刀两断,义无反顾。”他的这一大义灭亲的坚定立场,不仅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更激励了红军指战员革命到底的决心。
次年春天,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二次“围剿”。在富田战斗中,黄公略率红3军独当一面,在中洞秘密设伏,突然出击,一举包围国民党军第28师师部,捣毁其指挥机关,为五战五捷首开胜局。
正在白云山指挥作战的毛泽东闻此捷报,连呼黄公略为“飞将军”,他挥笔填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赞道:“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从此,黄公略“飞将军”的美名传遍苏区。
6月下旬,不甘于失败的蒋介石亲任“围剿”军总司令,调集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三次“围剿”。红3军和兄弟部队一起,首战莲塘,再战良村,三战黄陂,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黄陂战役后,红3军急行军到了永丰、宁都、兴国三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9月7日凌晨,黄公略率红3军赶到老营盘附近时,意外发现国民党军第9师正在老营盘村的峡谷里集合。面对突发情况,黄公略率红3军迅速占领有利地形,从北、南、西三面向其先头部队发起总攻,仅用1个小时就将其全歼。9月中旬,黄公略又率红3军参加方石岭战斗,取得胜利。至此,第三次反“围剿”以胜利告终。
黄公略在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战斗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为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立下不朽功勋。
“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1931年9月15日中午,方石岭阻击战胜利后,黄公略率红3军第7、第9师奉命由西向东转移,行进至东固六渡坳时,突遭敌机袭击。在指挥部队隐蔽的过程中,黄公略身中数弹。由于伤势太重,医务处条件又极差,军医们竭尽所能仍无力回天。
怀着对革命未竟事业的深深眷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黄公略交代身边的同志:“一、二、三次反‘围剿’我们胜利了,但是我们绝不可骄傲轻敌,应该充分准备,要巩固和扩大红军,以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以后就把我埋在东固,我喜欢这里的山和水。”
当晚7时,黄公略与世长辞,年仅33岁。
得知这一消息,毛泽东悲痛万分,于16日下午4时在兴国莲塘村,亲自主持黄公略追悼大会,并亲撰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毛泽东对黄公略短暂的一生做了极高的评价。
1931年11月,毛泽东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为纪念黄公略,毛泽东连续作出三项决定:在东固六渡坳和瑞金叶坪修建公略亭,将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并以吉安、吉水两县的红色区域为主成立公略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