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阅读”破解语文教学低效困局策略刍议
(2024-06-13 11:30:03)分类: 语文教学 |
以“深阅读”破解语文教学低效困局策略刍议
摘要:依靠单一的阅读方式或途径很难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要落实施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语文核心素养要求,需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构建阅读路径、体验、联想、比较、辨析、换位、关照等立体阅读体系,进行深入阅读,从而深刻理解作品内涵。
关键词:深阅读;语文教学;效率;策略
在我们身处的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等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的增长和传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像一叶孤舟陷入了信息的汪洋大海。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知识焦虑”中,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偏重学生信息筛选等应试能力培养,即把文章读懂,然后做阅读题,拿高分。从实际情况看,仅靠反复训练等单一手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阅读教学要突破低效困局,需要着眼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构建立体的阅读教学方式,真正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辨思,从而真正激发阅读的自觉。
一、铺就阅读路径,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去感知、理解文体路径,让他们曲径通幽。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路径,同一种文体阅读路径也有变化。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去摸索探究,让学生具备“按图索骥”的本领。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你就得带学生去“散步”,悠悠地走进作品,慢慢地领略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四幅画面——霜、风、雨、雪,悟出作者的视角、情趣,以及艺术手法上的造诣;读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你就要引学生去知世论人,了解金岳霖那个时代,了解西南联大,还要熟知汪曾祺的写作风格,从文章看似“闲散”的叙述中找到内核,从对他人的描写中看到金岳霖的风采。
二、增强阅读体验,激发情感共鸣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而学生则是生活在的一定现实环境的人。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第一要务不是带领学生对它做各种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到文章 “陌生”的情景中找寻“似曾相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引领他们走进作品,将作品中所写的内容与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进行碰撞、融合,而不是让学生站在语文的岸上学游泳。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忆她读《水浒传》的情形,说读着读着“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的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这样一种阅读体验,一下子拉近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能让读者自觉沉浸于作品之中,如临其境,在境中思,在境中悟,就可以避免阅读理解上的隔靴瘙痒、不着边际。
三、引发阅读联想,拓展思维空间
阅读是复杂的思维流程,学生阅读某篇作品也应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生的联想一旦打开,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就能更全面,更有广度,也才能更加中的。
有位老师举了个很好的例子: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给人的印象是处处逆来顺受,没骨气。但拓展联系《水浒传》写林冲的其他章节,就让人看到他的另一面:在五岳楼、白虎节堂、野猪林中,林冲为何一忍再忍?被诬陷罪毅然休妻,是要妻子另找一个好人家;野猪林不让鲁达打杀公人,是不想让兄弟落难;沧州拒绝“店小二”报答,是避免给这一家引来灾祸……前后贯通,左右勾连,一个立体的林冲站起来了:以情为先、刚柔相济,心里装满的只有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坚韧是他内心的支撑,伟大是他不俗的情怀。有了这样的阅读联想,形成了这样的独立而辩证的认识,我们对林冲的评价才会比较全面。学生如果养成了这样一种阅读品质,形成了全面思考的辩证思维,他们的阅读水平就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回答问题就不会片面、残缺、浅显,而会客观、有力度和深度。
四、注重阅读比较,体察细微差异
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学生阅读的思路要打开,在阅读某篇文章的时候,还要善于将与本篇相关联的篇目、相关联的内容联系起来,时不时的拿来做比较。
首先,相同题材的作品可以比较阅读。不同作家由于思想、观念等差异,写出来的作品会在选材、立意、情感等方面有许多的不同。如同样是表现父爱的题材,朱自清的《背影》表现了中国父亲在特定情景下对儿子悉心照顾的老牛舔犊的情感,而美国作者威廉·亨德利克斯的《我的报童梦》中的父亲却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实践能力。由于两个国家的传统、观念不同,父爱的表达方式也完全不同。同一题材的作品极其丰富。以“我的母亲”为题的,胡适、邹韬奋、老舍、丰子恺都写过,以“雨”为题的,巴金、郁达夫、阿灵等都写过;朱自清和俞平伯都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比较同一题材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研究其选材、立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实在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其次,不同观点的作品可以比较阅读。对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观点的文章的比较阅读,可以正反对照,对砥砺思想、提高认识具有特殊的作用。如曹植《七步诗》与郭沫若《反七步诗》都取材于豆与萁,但表达的中心完全相反。曹植同情“豆”,批判“萁”,郭沫若则完全相反,他说:“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吗?”
第三,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可以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题材相似而表现手法不同的作品,可以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领会表现手法为主题服务的原则。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茶花赋》都以花为写作题材,前文中写到墨菊、黑牡丹、芙蓉、牡丹等许多花,后文也写到茶花、梅花、白玉兰、迎春花等多种花卉。但前文为科技说明文,多用说明的表现手法,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说明花儿万紫千红的科学原理,写了墨菊、黑牡丹等花主要是为了举例子。后文《茶花赋》则是以抒情、描写、记叙为主的散文,抒发了对祖国的赞美之情,作者写茶花,主要用以象征祖国春深似海、万紫千红的繁荣兴旺景象,写梅花、白玉兰、迎春花都是为这一主题服务的。
还有其他多种的比较阅读形式,如同一作家前后期作品的思想倾向的比较,同一作品的前后两稿的比较,不同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比较,作家的作品与有关的评论文章的比较等。这些都是较高层次的阅读方法。当然,课堂教学时,阅读比较的视角一定要选好,因文而异。
五、引导阅读辨析,提升思维品质
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会出现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往往因为他们不善于辨析,思维总是往一个牛角里钻,理解就不能很大气、很全面。比如莫泊桑《项链》,很多人把它作为讥讽虚荣的范例,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不安于现状,贪图享受,爱慕虚荣,想入非非的小资产阶级妇女。通过玛蒂尔德这个悲剧,作者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谴责了那个金钱万能、以贫富分贵贱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个观点虽然体现了这部小说的基调,但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在这部小说中只解读这么一个基本观点,便开始站在另一个角度开始看这部小说,便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说法。如“人生命运说”,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人生变化无常。作者正是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表达了对小人物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境遇的深深同情。
引导学生去做一些辨析,会让他们养成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习惯,优化他们的阅读理解品质。这种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分析问题就比较周全。阅读辨析包括阅读批判。这种批判,可以从“高于作品”的视角,对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肯定、阐发、拓宽、补充等;可以从“吹毛求疵”的角度,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反驳和匡正;更可以带着读者自己的品味进行更有高度和深度的解读,张扬读者的个性,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六、尝试阅读换位,深刻把握内涵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当学生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文本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叩击学生的心灵。
左言洪老师执教陈从周先生的《说园》,带着学生一读明了写什么,二读理清怎么写,三读知道为什么写,在此基础上,他让学生进行阅读换位:学习了本文,如果再让你写“说园”,你怎么写?这种训练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想写成游记,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有的想写成写景散文,注意写景联想;有的想写成说明文,主要用作比较的方法……学生写的过程变成走近作者的过程,变成对课文加深理解的过程。训练后再让学生去理解文章,亲切感油然而生。
七、鼓励阅读观照,挖掘文化价值
学生所读,都是相对的过去时,文章表现的思想、展示的文化、承载的知识、传达的信息有的已渐渐消寂,有的经过时代加工融入了现实的情境。阅读教学,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进行阅读观照。这里有两个维度:一是时代观照。要从继承的角度,理清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蕴含的文化、承载的情感,并自觉地用这种思想、文化、情感去观照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环境、所处的社会现实、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等等。同时,我们也要有意识地以当今的社会真实、意识形态去对照作品的内容,找出作品的现实意义,理清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履痕;二是自我观照。当代作家陈建功曾经说过:“我读屈原,感到自己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狭窄。”阅读时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观照,把自己“放进去”,思索自己所走过的人生之路、所拥有的人生经验、所处的人生境界,让作品进入阅读者的精神世界,成为映照读者主体的一面镜子,那是一种最佳的阅读,是真阅读,是触及灵魂的阅读。这样阅读,会有真情、有真感悟,会借阅读重塑自身价值。
阅读理解其实是阅读流程的最后环节,没有上面一些环节的蕴蓄铺垫、逐步解决,就不可能有对作品的真正理解。所以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活动程序,只有前期的工程做到位了,后续工程才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真正到了阅读理解环节,我们要研究和思考的不再是有没有读懂、有没有深入到作品内里读出真谛,而是考虑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性阅读”,如何避免碎片式阅读而能完整地、理性地阅读,从什么角度去理解、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述,如何用文本的相关信息来支撑和证明自己的观点、怎样表述得最精准又切合出题者意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