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2020年)写的《海底两万里》(第一部分1-13章)读书笔记(缩写)(9)
(2024-02-06 14:27:31)分类: 语文教学 |
先进的东西有感应门,这个作者时代是没有的,现在早已不是什么很高的科技。小艇出去后与母艇的联系靠电报,有一根连接的电线,无线电是作者没有想到的,这也是那时不敢想的。
水晶玻璃撞了容易破裂,但能承受16个大气压,厚度是普通水晶玻璃的30倍。可见水晶玻璃当时已经出现了。
设计的初衷是艇壳用特制钢材不怕损毁,不用锅炉不怕爆炸,用纳发电取之不尽用之竭,不用担心燃料不足的问题。还有在深海下不用对抗暴风雨和惊涛骇浪,实际海底的洋流也是极为凶险的,主要是不怕翻滚,铁打一块,特别强调的是构造浑然一体,不是用铆钉组合。
再是淡水的问题,是用海水蒸馏。因为提取海水中的钠也需要能量,所以电能不足以用,就像发电机也需要电启动一样,再说能量的转换一定有消耗。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利用海底的煤,现在已经发现了海底的可燃冰,近似于固态天然气。
氧气消耗是很大的,不能只靠升到洋面换气,现代潜艇技术是很好地解决制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问题,真正能做到“想要待多久就待多久”。而鹦鹉螺号也是用电来储存氧气,通过压缩泵储存到特制的储气舱里。这个可以应用压缩钢瓶就像医用或工业用的氧气瓶一样,用电解水的方式要耗大量的电能,在核潜艇上不成问题,还有氢气的释放,也可以利用来作燃料。也可以用化学药剂把二氧化碳来制取氧气,这可能在实用上由于成本太高难以大量使用。
实际想待多久对潜水艇本身设备可能没什么问题,主要是人类,是不能待很久的。况且又不用长期潜伏,一般一两个月就足够了,这也是人类的极限。
最后列几个数字,因为十三章主要列的几组数字。一是电动的计时钟是24小时的,一昼夜不是跑两圈,而是一圈,因为潜艇无所谓白天黑夜。二是图书室的藏书量为1.2万,主要是科学和文学,没有政治和经济,可能作者的兴趣也主要在这两个大方面,对政治和经济不大敏感。三是客厅,长10米,宽6米,高5米,富丽堂皇,宽敞明亮,灯火通明之下可能是金碧辉煌。四是才摘抄几个十三章的数字:鹦鹉螺号排水量1500立方米即约1500吨,应该是高于,因为海水的密度比水要高。总重1356.48吨,这个数字太准确,不知作者是怎样算出来的,肯定不是胡乱写的,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科幻是人文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既有人性的光彩主要是闪烁着科学之理性之光。最后是造价,这个很好算,钢铁的造价和仪器的价格,再加艺术收藏品,总计四五百万法郎。至于艇长的身价这可能是一个永远的秘密,作者把他塑造成世界第一富豪,”可以毫不犯难把法国的上百亿债务还清”,这就对了,不然怎么有这么伟大的构想实现呢?可能作者有无数设想,但没钱是很难实现的,要是他也是这样的富翁就好了,可这只是一个梦想,连作者笔下的教授也不相信,他说他不是好骗的,不信等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