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赏析

(2023-08-10 10:19:32)
分类: 语文教学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

书堂:读书的地方。何事:为什么。居穷:居住的地方贫穷,物质条件不好。道不穷:学问道德不会没有用。乱时:战争时代。静时:和平年代。干戈地:打仗的地方。礼乐:礼节和音乐,泛指文化活动。野泉:山野中的泉水。终身事:有益终身的事情。光阴:时间,时光。惰:偷懒,懈怠。

【注释

何事:为什么。

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

乱时:战乱时期。静时:和平时期。

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

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乐,音乐。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案:几案。

惰:懈怠。

【大意】

为什么说生活窘迫但学问道德始终不能放弃呢?因为战乱年代和太平盛世学问道德的作用是一样的。我们的家乡虽然在打仗,但是弟弟和侄儿们,你们要时常修习儒家的礼乐文化啊。放着书的桌子上,还有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不停摇晃。洗砚台的池塘边,还能听到山野中泉水叮咚的声音。年轻时候的辛苦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不要有丝毫的松懈和懒惰啊。

赏析一

这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侄子读书之处而作。纵观全诗,亲切自然,质朴无华,“平淡而山高水远”黄庭坚

首联“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以“何事”关联两句,提出疑问:侄子为何能“居穷道不穷”更进一层为何能在世道纷乱之时仍守常不变,与和平、安宁时期一样,“居穷道不穷”前句两个“穷”含义不同。“居穷”的“穷”与不达相对,指没有步入仕途;“道不穷”之“穷”,当作“缺少”解。《春秋·公羊传》鲁哀公十四年载,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此处反用其意,指儒家所求的道义、操守、修养不缺乏。“居穷道不穷”是说侄子虽然未达而入仕,但却能谨守礼道,勤奋修业。后句“乱时”指当时纷纭动荡的时世。杜荀鹤846907是晚唐诗人,乾符二年875,发生了震撼李唐王朝的黄巢大起义,起义军转战十年,安徽也在波及范围内。起义军失败后,秦宗权起来作乱,“屠残人物,燔烧郡邑,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旧唐书·秦宗权传》,处于江淮一线的安徽,又是首当其乱。从时间上推算,其弟侄长成读书之际恰逢乱世。身逢乱世本为不幸,而诗人却以此来刻划书堂主人公的精神面貌,他“乱时还与静时同”,一如既往地“居穷道不穷”,这确实难能可贵。这样,诗人并没用什么溢美之辞,却摄取了弟侄独特的风貌。

颔联“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前后两句进行对比。“干戈”借代战争,“礼乐”指儒家所遵奉的道德规范。古人认为“立身一败,万事瓦裂”柳宗元《寄语京兆孟容书》。所以古代学子都重视修身立德,将进德和修业,合二为一。这联是说,家乡虽在战乱中,然弟侄却能守礼自恃,不放弃道德修养,对比之中,弟侄不但勤勉好学,而且品格高洁就卓然突出。同时,后一句又与首联关合,原来是弟侄一贯谨守礼乐之道,方能“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这样就回源溯流解答了首联的“何事”之问。

颈联由书堂之人写到书堂之景:“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前一句从视觉上看,近处书房窗外种的修竹,在日光照耀下将婆娑的影子洒落在书案上;后一句从听觉上说,不远处山野泉水的潺潺流淌声传入洗砚池中。此联明状景实乃写人,透过此景,可以想见其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

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是对侄子的勉励之辞,也是作为长辈的总结人生经验的肺腑之言。无论世道怎样玄黄,“持危扶颠,皆出于学者”苏辙,真才实学总是能经世致用的。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春天,春玩其华,则秋登其实,所以说少年时的辛苦勤勉将终身受用,然而要学有所成,还必须有时间的保证,诗人以过来之人的口吻,抓住这一关捩,暗用夏禹惜寸阴之事关照侄子,切莫因懒惰而让光阴流逝,尾联出语警策,语重心长。

对莘莘学子来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这等警句,如黑夜里的繁星,嵌在广袤的天空里熠熠生辉,能够振聋发聩,催人在学海里扬帆奋进。

赏析二

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

这首诗是杜荀鹤为侄子的书堂所题的诗,目的是勉励侄儿为了终身的事业,要珍惜光阴,勤奋学习。

【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杜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青年时期,累举考不第。直到大顺二年(891)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第八名)。当时政局动乱,未就官职,还乡闲居。后入南唐,授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不久即病逝。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