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年高考4套全国卷语文真题考点解析(1)

(2023-06-14 05:59:07)
分类: 语文教学

2023年高考4套全国卷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全国甲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文章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

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

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

11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

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

1)《行路难》

2)《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

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

20题要求学生任选三位教师中的两位,对他们的讲解分别作出评论。

21题要求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

试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作答的过程中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和对知识的活学活用。

试题形式是“一拖五”,考点是俗语使用、句子修改、仿写、评论、成语讲解要点。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思考】材料给出“人·技术·时间”的话题,但未作其他过多限制要求,为考生预留了思考空间。考生从话题出发,结合个人体验或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归纳、反思相关现象,凝练成自己的观点,再寻找并使用恰当的证据支撑观点。试题材料非常简洁,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考生也可以通过记叙、抒情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全国乙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材料摘编自王富仁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着眼于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也有较强的思辨性。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的《深时之旅》。它以理性而富有文采的笔触,呈现了人类栖居的大地之下以“深时”计量的岩层、冰川、山脉的信息,鼓励考生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踏上“深时之旅”。

试题设问既注重营造热爱科学的氛围,激发青年学子的求知欲,也引导他们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观念。

3.文学类文本阅读

材料选用当代作家曹多勇的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小说主人公德贵在得不到众人理解且多次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耕种河滩地,既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引导考生思考“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道理,自强不息,无惧失败。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

选自《韩非子•十过》,文中曹君因“无礼”而“绝世”,釐负羁因“守礼”得以保全自身并惠及百姓。

【对比分析】:甲乙卷文言文试题引导考生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

2. 古代诗歌阅读

3. 名篇名句默写

1)《琵琶行》

2)《赤壁赋》

3)开放性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 语言文字运用

材料节选自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俩老头》,语言精练、富有特色。节选部分以寥寥数笔刻画人物特征,形神毕肖。

试题考查对文学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要求考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恰当运用文学语言增强小说审美表现力的。

2. 语言文字运用

试题形式分别是“一拖三”“一拖二”,考点是词语用法、句式含义、句式表达效果(能、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语句补写、语段删改(成分冗杂,删词重写)。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分析】两则材料分别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3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20143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但揭示的道理是普遍的。

【立意角度】材料一可以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人与人的相处。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说明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大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小到个人之间的交往,莫不如此。两则材料并举,又构成了对话关系。考生写作空间大,可切入角度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