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考察哪些能力?教育部权威评析(3)
(2023-06-13 20:07:21)分类: 语文教学 |
全国甲卷写作试题“人·技术·时间”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在关于拉美地区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试题通过这一事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提醒考生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应走出情绪判断的误区,明辨深思,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材料摘编自王富仁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着眼于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也有较强的思辨性。
2.考查形象思维,提升审美素养
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对于丰富精神、净化心灵、提高修养至关重要。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选文学作品,针对作品特点设问,带领考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在直观体验的基础上,调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文学形象的感受、理解、思考。
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I材料节选自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俩老头》,语言精炼、富有特色。节选部分以寥寥数笔刻画人物特征,形神毕肖。试题考查对文学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要求考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恰当运用文学语言增强小说审美表现力的。新课标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沈从文的代表作《长河》。节选部分描写萝卜溪社戏的盛况,情节集中,富于民俗趣味。舞台场景描写热闹酣畅,自然风景描写清幽秀丽,人物描写具有传统世情小说的风韵。
新课标II卷古代诗歌材料选用北宋林逋的七律《湖上晚归》,写诗人秋日傍晚乘舟归家所见,于景物描写中见出诗人的恬淡心情。第16题要求考生思考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是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的,引导考生领悟古典诗词的隽永魅力。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取南宋林希逸的七律《答友人论学》,以诗歌的形式讨论治学的道理。尾联“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化用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第16题由此设题,启发考生思考: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