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网上涉教师失实言论调查(2)
(2023-06-13 19:01:25)分类: 教科博览 |
据半月谈记者调查,涉教师不实负面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形。
一是不实举报。此类情形多发于家长对教师的教学、管教行为不满,如上述“血衣”事件。另外,由于学生个人问题产生不实举报,如南京某大学学生就读期间曾因违反校规校纪而未能获得国家奖学金,对分管相关工作辅导员心存不满,毕业后伪造聊天记录诬告辅导员。
二是引导舆论。此类情形多发于学生在校受伤、死亡等严重事件,家长为争取赔偿等利益,制造舆论影响实际责任认定。如福州学生7次举手后死亡案件,家长对一审判决不满,在二审开庭前期,修改剪辑监控录像发布在网络,引导舆论认定教师冷漠导致学生死亡。
三是教师污名化。负面个案经舆论发酵后,一些网民将对极少数教师师德的不满扩大到整个教师群体,将教师群体贴上各种负面标签,放大并引导社会对教师群体产生偏见。
四是恶意炒作。一些自媒体为吸引流量,对涉教师新闻进行歪曲解读,谣言蹭热度行为明显。如2020年前后,一些自媒体将涉及幼儿园师德陈年旧案再次包装发布网络,制造同类师德问题频发的假象,挑动社会不满情绪。仅在2021年,就有7起幼儿园虐童、性侵等不实举报形成舆情,昆明某幼儿园老师强迫女童吃排泄物引发大范围舆情,反映出恶意炒作给家长带来恐慌,破坏家校信任。
教师为何成为舆论攻击对象
——“聚光灯”效应下,教师被过高期待、过高要求。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工作直接涉及千家万户,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但为家长关注,更为社会关注,这就造成“聚光灯”效应。特别是公立学校教师,在一些人眼中,近乎承担无限责任。
“部分家长把对教育、教学上的期望全部转移给了教师群体,一旦出现问题、困难,老师首先成为家长发难的对象。”石家庄市盛和小学校长刘世丽说。
部分一线教师反映,总有一些家长对老师充满偏见和误解,认为所有问题都源于老师没有教好,无论对错总是偏袒自家孩子,称“我的孩子是用来爱的,老师你凭什么罚他”。有家长向当地教育局投诉管教自己孩子的老师:“老师本事不大,脾气倒不小,我要投诉。”
——教育关注度高,网络效应下,负面信息更抓眼球、更容易传播。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对于网络上师德师风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展开具体调查,容易偏信网络信息,由此在舆情的形成中不知不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网络传播特点和心理学“羊群效应”,网上负面信息一旦出现,更容易引发人们关注追踪,师德师风舆情事件也容易成为怀有教育焦虑民众的情绪宣泄口。当信息不全面时,“殴打”“辱骂”“性侵”等字眼极易引爆网络,被信息发布者“精准掌握”,成为流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