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吴昌硕160幅作品欣赏(3)

分类: 文艺撷英 |


坐观云起思摩诘,独树老夫怀杜陵。心地寒冰人木强,热中看尔汗如蒸。夕阳红树涨秋痕,扶醉归来酒再温。坐我画中犹未适,人间愁煞石壕村。爲匏道士題畫四首之二。
伯渔仁兄有道属录於海上。乙卯七夕,吴昌硕。
仓硕(朱文)
崇宝沙寒黯绿菭,囊沙谁是将兵才。楼船笳鼓声声竞,愁煞天门詄荡开。蹋翻残垒伫孤云,啼鴂声中酒半醺。隔坐渔樵谈往事,须眉如缋戚将军。意行滬上書酒家破壁。
泠然一曲奏当筵,和鲜阳春顾亦捐。充耳不闻箫管彻,琵琶疑坐李龟年。即席。
右录近作,辛酉秋杪,吴昌硕年七十八。
此印病后刻成,瞽居士谓酷似垢道人。老年之作,且憙老眼无華,附记於此,老缶。
俊(朱文) 缶(朱文) 墙有耳(朱文)
蛟走虬飞古佛傍,宋梅敢颂寿而臧。花如蔺抱无瑕璧,酒当坡移有美堂。汉阙比天腾月窟,秦桃迷洞诳沧桑。卧游仙儻罗浮遇,妄想阳冰借石床。超山宋梅下作。
海云吁洞中,云叠海重重。气象汤洪水,尘缘了莫钟。秋空猿寂歗,菭老鹿迷踪。指点西泠道,残阳挂两峰。海云洞晚眺和友人。
厚庄姊甥两正。丁卯夏,吴昌硕年八十有四。
缶(朱文)
吴昌硕五十岁始学画 以金石、书法入画
吴昌硕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为举人,曾任县教谕及书院院长;父亲亦为举人,喜吟咏及金石篆刻。吴昌硕儿时读私塾就学,十余岁受家庭熏陶,开始奏刀学印。应该说,他的篆刻生涯更为漫长,创作经历长达七十年之久。早年学浙派,继法于邓石如、吴让之与赵之谦等大家;35岁后,上效秦汉,直取法于古玺;不惑之年后,又从历代金石文字及各家各派中,多头取法为己用,形成了自己雄厚刚健、生辣拙朴的独特风格。
吴自言“三十岁学诗,五十岁始学画”。学画缘于一个伯乐,他就是任伯年。1883年,经高邕介绍,吴昌硕赴津沽在上海候轮船期间,与任一见如故,自此交往甚密。而推断吴正式学画的年份,应在1887年初冬,移居上海之后(当时任亦定居沪)。一次偶然机会,任让吴随意在纸上画几笔后,随即点化他:“子工书,不妨以篆籀写花,草书作干,变化贯通,不难得其奥诀也。”任的认可和指引,对吴日后在画坛的崛起,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吴昌硕的写意牡丹,一是重气尚势,以浑厚豪放为宗,二是“直从书法演画法”,以书入画,以印入画,以金石气入画,如写如拓,高古凝重。比之于白阳,更显磅礴;比之于徐渭,更厚重苍茫;比之于八大山人,显得烂漫;比之于复堂,更沉雄;比之于赵之谦,更老辣。画面右侧,巨石之上,几株牡丹绽放盛开。花朵艳丽,红黄相间,光彩夺目,硕大的花朵在枝壮叶茂的映衬下显得风姿绰约,左侧矗立几枝含苞待放的牡丹,与之形成视觉上的鲜明对比。此幅牡丹以单纯朴厚的笔法,大写意出花卉与奇石;复色运用酣畅自如,丰富的灰色层次使画面的张力得以增强,苍茫浑厚之气蓬勃而出。
1903年,吴订立了生平中第一份正式的书画润格。后人指出,这预示着他从篆刻和书法家转向职业书画家。而从其传世的最早画作《梅枝图》(1888年作),任为该作补茗壶茶具。再如另一幅《牡丹水仙图》,前置水仙,后倚牡丹,古雅而简逸,图中古缶牡丹临于任的《拓缶牡丹图》。由此可见,吴学画之初,其画风深受任的影响。吴正是将“金石”的书笔,融入了画笔中,这使得他画中的题材,皆呈现出雄厚浑拙、苍劲古朴等韵味。而从整体上看他的画作,松竹藤蔓,花卉蔬果,有形有气象;从落笔结构来看,用笔的一点一线,无不出自其书法功力。
大写意花卉是吴昌硕的艺术成就所在,所谓“比之于白阳,更显得磅礴。他之于徐渭,更显得厚重苍茫。比之于八大山人,更显得烂漫。比之于李复堂,更显得沉雄。比之于赵之谦,更显得老辣。”吴昌硕的意趣大概如此。该幅芙蓉花卉,花开烂漫,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含有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显得生气蓬勃。芙蓉枝叶皆以大写意写出,独芙蓉花与花蕾用洋红以小工笔勾勒;作品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再配以画上所题写的真趣盎然的诗文和洒脱不凡的书法,并加盖上古朴的印章。
成为“后海派”掌门人 精于大写意花卉蔬果
谈到吴昌硕的艺术地位和影响,陈传席在《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一书中点明渊源,他将赵之谦推为“前海派”领袖,主要在于赵以金石入画(金石画派)的风格,对海派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任伯年等人是“中海派”大家,而吴则受前、中海派的影响,以篆籀笔法入画,一扫当时正统派萎靡画风,改变了一代画史,是里程碑式的画家。梅墨生亦指出,这一时期,吴集诗、书、画、印“四全”于一身,其地位则成为所谓“后海派的代表”。
吴昌硕绘画艺术的丰收阶段为其六十五岁至八十二岁左右,在此阶段,他的书、画艺术可以说已臻炉火纯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时期。此作创作于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岁时的精品力作。吴昌硕善于画花卉,此幅《错落珊瑚枝》为吴氏花卉画之力作,“错落珊瑚枝,铁网出海底”,如其款识中所题,画面结构严谨,用笔遒劲,吴昌硕善于用线,每枝枝干、每片花叶都似铁杆般坚韧,富有生命力。其构图极为讲究,画家首先用两尊顽石坐落于画面两侧,稳住了画面重心。数枝天竺从顽石后方穿插向上,更与树叶形成疏密对比,几簇天竺果高低错落、顾盼生姿、扶摇而上。吴昌硕画花卉,常于繁枝旁点缀以枯枝,以此来增强画面的苍老美感,晶莹剔透的红色枝条与天竺的粗枝大叶相交错,层次丰富,加上行笔老辣厚重,用墨色泽古厚,整个画面顿时苍润烂漫,变化无穷,一种吴氏稳重、典雅、古朴的趣味洋溢其中。
1913年,70岁的吴昌硕被推举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这一事件标志着吴在当时的影响力与艺坛地位已不容置疑。而他对当时的画坛及后人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其生前,门下弟子达百余人,其中包括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陈半丁等名家。然什么是海派的绘画?梅墨生分析,海派文化近商,“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市井性和平民性,也就是说它有浓郁的商业气息。”
再回到吴传世之作来看,身处战乱的时代,他的画风与题材取向,或多或少亦受影响。他精于大写意的藤本花卉与蔬果,山水较少,人物佛像之类则更少。其所画的花卉蔬果40余种。他独钟画梅,无论红梅、绿梅、墨梅,都以篆籀草书之笔“扫”之、写之;而画荷他言,“一意求中锋平直”,即用力很重,笔势拗峭恣肆,墨韵气酣畅淋漓,均体现了他笔墨追求“重、拙、大”的艺术风格。对此,梅墨生表示,吴的写意画虽然题材稍嫌窄,然颇有笔墨功夫。其晚年之画,融草篆于一炉,尤长于表现藤蔓之类花卉,举凡紫藤、葫芦、葡萄皆以繁笔密体出之,盘纡缠绕,乱而不乱,颇得野致,最能体现其书画相通之长。此外,在色彩选择上,吴还大胆用大红大绿。潘天寿评道,“用西洋红画国画可说开始自昌硕先生”。
吴昌硕如何成为一代大师?
先来快速领略这位画坛奇才的一生
小小少年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初一吴昌硕出生了
吴昌硕原名俊,又叫俊卿
自幼受家风影响,14岁便开始治印闲时还与父亲一同去田间劳作、牧牛
身如浮萍
17 岁那年
吴昌硕在战乱中与家人失散
只身流浪五年
等他回到家乡时
已是二十出头的青年
芜青亭长
战后,青年吴昌硕随父亲迁居安吉建一小园起名“芜园”迁居的同年,吴昌硕考中秀才
他设私塾,人称“芗圃先生”结识施旭臣、潘之畦等人吴昌硕也在这时期开始画梅
四方游艺
为了艺术上的发展他旅居杭州、嘉兴、湖州、上海多地后定居苏州交往俞樾、陆心源以及“潜园七子”见识了大量古物、古砖又与古董商金杰结缘他的艺术创作开始打破固有的雅俗界限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金石为交
吴昌硕到达苏州之后
结识了许多金石界的一流人物中年所作《石交录》和《削觚庐印存》记录了他在苏州与高人雅士互相探索、切磋艺术的日子
宦海浮沉
吴昌硕一生多次为官好友任伯年曾赠画《酸寒尉像》56岁的吴昌硕上任江苏安东县令
仅一月便辞官南归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海上生活
海上画派的兴起吴昌硕迁居上海他同任伯年、蒲华、高邕等人常有来往他的绘画技艺也在这一时期大为长进逐渐成为“后海派”的代表人物,名扬海外
大器晚成
1913 年,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成为第一任社长他的艺术创作完成了诗、书、画、印四绝的融合
成为晚清民国时期一代艺术大师
梅边缶庐
1927年吴昌硕病逝葬于余杭塘栖超山西麓吴昌硕一生钟爱野梅梅边缶庐也成为他最后的归宿
如果你想要了解吴昌硕的创作与画作
不妨先从这套经典的画集看起

花开富贵

牡丹水仙 1914年

沉香亭牡丹

红白牡丹 1925年

春风满庭 1910年

岁朝清供1926年

秋色伴古瓷

海棠顽石

老少年 1919年

天竹水仙

紫藤 1925年

蔬果梅花 1904年

夏实图

花篮图 1914年

曼倩移来

桃石 1919年

三千年结实之桃

寿桃 1921年
桃实图
下卷·梅兰竹菊山水人物

红梅 1917年

红绿梅 1923年

野梅奇石

折梅煮茶 1908年

兰桂清赏 1906年

兰石 19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