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芜城》赏析
(2023-05-08 15:12:39)分类: 语文教学 |
李端《芜城》赏析
昔人登此地,丘垄已前悲。
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
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
城里月明时,精灵自来去。
【赏析一】
《芜城》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西汉吴王刘濞建都于此,筑广陵城。南朝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死焉,城遂荒芜,鲍照作《芜城赋》以讽之,因得名。
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民不聊生,郡县荒芜众多。面对荒城,诗人表示自已的悲哀和愤慨。
一般地说,诗人多缘景生情,借景发慨,往往先行描摹景物,渲染气氛,然后抒发感慨,而李端这首诗却另行构思。诗的前半部分四句均以理语出之。以“昔人”与“今日”对举,并以“今非昔”深化“前悲”,升华到“春风能几时”的题旨。昔人到此地,见到荒丘累累,已发出无限悲叹,诗人今日到此地,只见衰草漫垄,比昔人所见更为凄凉,其悲叹比前人更进了一步:春风仅数月,繁华能多时?春风原是美好的,风吹草绿,也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昔日繁华之都变成了杂草丛生之地,昔日万顷良田变成了一片荒原,这春风便吹动了人的愁思,引发了人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四句反是写芜城景象。“风吹城上树”,为寻常景象;“草没城边路”,则早无行人了。地上荒草漫生,空中寒风萧飒,两句构成了芜城的荒寂。“城里月明时”,只表明有明月当空,“精灵自来去”,便表明人迹已绝,鬼魂横行,传出了空城阴森的气氛。芜城,既无往日车马的喧嚣,也无人流的涌动,更无歌舞的喧闹,完全成了一座空城、死城。作者只以荒草漫路、精灵来去,就把芜城的败象写足写透。
李端的《芜城》与同类题材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由情写到景,将诗眼“春风能几时?”置于诗的中部,由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避免了此类诗多缘景生情,借景发慨的俗套。
【赏析二】
芜城,即荒芜的城市。昔日繁华之地而今成了荒草漫生的废墟,这往往很容易触动诗人敏感的神经,或由此而生对战祸兵灾的愤慨,或由此而兴历史兴亡的感慨,或缘此而感叹人生的无常,世态的炎凉。南朝宋时鲍照就开始以此为题作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芜城赋》。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李端这首《芜城》时,于篇末评曰:“明远赋意,能以数言该括。”鲍照的赋是写扬州。写其全盛之时“廛闬扑地,歌吹沸天”,经战乱后,“白杨早落,塞草前衰”,“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的衰败景象。对其繁盛与荒芜,都极尽铺陈之能事,导出往日歌舞之声、宝物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妙姬丽人、蕙心玉貌“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对着芜城而感慨“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后人一些咏怀古迹之作,其情调与此基本近似。李端的《芜城》虽不像鲍照实指扬州,也不像其他诗人坐实了写姑苏、金陵等,写得也不那些诗篇淋漓尽致、气沛情郁,出语极为冷峻,含意却颇深沉。
一般地说,诗人多缘景生情,借景发慨,往往先行描摹景物,渲染气氛,然后发抒感慨,而李端于此诗却另行构思。诗的上半部分四句却以理语出之。以“昔人”与“今日”对举,并以“今非昔”深化“前悲”,升华到“春风能几时”的题旨。昔人到此地,见到荒丘累累,已是悲叹不已,今日到此地,更是衰草漫垄,这悲叹比前人更要进一步了:春风仅数月,繁华能多时?诗人由“登此地”,思维的触角一是伸到古人,如鲍照的那种悲;一是伸到古代,如扬州的那种盛;一是伸到今日丘垄的荒;一是伸到春风的温,时与空相交错,象与理相会通。由盖涵面的广,显示了思考的深。春风原是美好的,风吹草绿,也是充满生机的景象,可是昔日繁华之都变成了杂草丛生之地,昔日万顷良田变成了一片草原,这春风却吹动了人的愁思,引发了人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四句反是写芜城景象。“风吹城上树”,为寻常景象;“草没城边路”,则早无行人了。那地面呈萧条状态,空中响衰飒之声,构成了芜城的境界。“城里月明时”,只表明有明月当空,“精灵自来去”,便表明人迹已绝,鬼魂横行,传出了空城阴森的气氛。芜城,已无往日车马的喧阗,也无人流的涌动,更无歌舞的剧闹,完全是座空城、死城。作者只以荒草漫路、精灵来去,就把芜城的败象写足。
李端的《芜城》和与它同类型的作品不同之处,就在于由情写到景,将诗眼“春风能几时?”安于诗的中部,由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他诗人之作,多以帝王、贵族的豪奢消尽,说明人世的沧桑之变,并多借此谴责帝王的荒淫误国,而本篇的“春风能几时”则慨及一般的繁盛、美好。诗人这种美景不长的情绪是消极的,他不能看到虽然一年春风没几时,可是年年有春风。城的盛衰与繁芜,是有它历史的必然原因的,不能见城芜即无端感叹,要探究城致芜的原因,或谴责战乱,或归之历史的变迁,作出理性的判断。
【简版】
芜城,即荒芜的城市。昔日繁华之地而今变成荒草漫生的废墟,很容易触动诗人敏感的神经,或由此而生对战祸兵灾的谴责,或由此而兴历史兴亡的慨叹,或缘此而感叹人生的无常,世态的炎凉。南朝宋时鲍照最早以此为题作赋,写下了著名的《芜城赋》。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李端这首《芜城》时,于篇末评曰:“明远赋意,能以数言该括。”鲍照的赋是写扬州。李端的《芜城》并无确指,写得也不如鲍照赋气沛情郁,但出语冷峻,含意深沉。
一般地说,诗人多缘景生情,借景发慨,往往先行描摹景物,渲染气氛,然后抒发感慨,而李端这首诗却另行构思。诗的前半部分四句均以理语出之。以“昔人”与“今日”对举,并以“今非昔”深化“前悲”,升华到“春风能几时”的题旨。昔人到此地,见到荒丘累累,已发出无限悲叹,诗人今日到此地,只见衰草漫垄,比昔人所见更为凄凉,其悲叹比前人更进了一步:春风仅数月,繁华能多时?春风原是美好的,风吹草绿,也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昔日繁华之都变成了杂草丛生之地,昔日万顷良田变成了一片荒原,这春风便吹动了人的愁思,引发了人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四句反是写芜城景象。“风吹城上树”,为寻常景象;“草没城边路”,则早无行人了。地上荒草漫生,空中寒风萧飒,两句构成了芜城的荒寂。“城里月明时”,只表明有明月当空,“精灵自来去”,便表明人迹已绝,鬼魂横行,传出了空城阴森的气氛。芜城,既无往日车马的喧嚣,也无人流的涌动,更无歌舞的喧闹,完全成了一座空城、死城。作者只以荒草漫路、精灵来去,就把芜城的败象写足写透。
李端的《芜城》与同类题材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由情写到景,将诗眼“春风能几时?”置于诗的中部,由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避免了此类诗多缘景生情,借景发慨的俗套。
【赏析三】
关于此诗的考证,多有不同。《极玄集》取此诗后四句,名为《芜城怀古》,此又为洪迈载入《绝句》之据。此四句又曾重载《全唐诗》卷五九四储嗣中集中,当属李端诗误入。芜城,一说指广陵,故址在今江苏江都附近,隔河与扬州相望。古属扬州,所以有时又指扬州城。一说为泛指,凡因战乱、灾荒等原因造成的荒芜之地,都可称之为芜城。
又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云:“刘宋鲍照有《芜城赋》,写广陵乱后景象以警临海王子顼。诗题用其赋名,非指广陵也。二十字读之阴森逼人。唐自天宝乱后,藩镇弄兵,天下郡县,荒芜者多,故诗人作诗哀之。”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姑且不妨认为诗题之“芜城”既指广陵,同时也暗含有荒芜之意。此诗感慨良多,所见之景极其破败荒芜,触目惊心,阴森可怕,读之让人思绪万千。
“昔人登此地,丘垅已前悲。”句意为:从前,曾有人登临此地,感慨于断壁残垣,其实,荒丘废垒,早就让更早的人悲哀不已了。丘垅,即废墟、荒地。如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徘徊丘垅间,依依昔日居。”同时,丘城还暗含有坟墓意,以呼应末句之“精灵”鬼怪。
《礼记·月令》言:“(孟冬之月)荤丘城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贵贱之等级。”孙希旦集注曰:“墓载曰莹,其封土而高者曰丘城。”可见“丘垅”有坟墓之意。诗人登上芜城,满目疮痍,感慨万端,于是想到此前必有人登上此地,发出过千古浩叹。接着转念一想,这荒芜的“丘垅”早在“昔人”登临之前就已让人悲慨不已了。诗人语意层层递进,显见芜城何等荒芜破败,直让一代又一代的士人哀思难禁。
“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句意为:今日并非昔日,岁月悠悠,一年能有几次春风吹过。诗人登临芜城,想到登临的“昔人”,又想到“前悲”,以为经过了这么多时日,早该旧貌换新颜了。然诗人此番登临,所见之景的荒芜破败不减从前,于是发出“今日又非昔”的浩叹,感慨丘城荒芜之惨不忍睹。而从这满目春草中,又想到了岁月匆匆,一年能有几次春风,一生又有几次春风吹过。此二句慨叹深沉,无一悲字,读之却悲从中来。
“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句意为:一阵风过,城墙上的树叶哗哗作响;城下荒草蔓延,淹没了城边小路。上四句诗慨叹芜城荒凉破败,但并无一字写芜城之景,行文至此,诗人方写登城所见,果然荒芜破败之至,了无人迹,已然空城。城上树高,可知城池荒废已久,而风吹树叶,沙沙作响,似在提醒大们留意这荒凉之景。此“风”紧承上句“春风”,一下子把人的思绪从幻想拉回到现实。城边小路,已为野草淹没,不可辨认,可知人迹罕至,田园荒芜,芜城已成荒城。此二句一写声,一写色,一动一静,何其空旷荒凉。
“城里月明时,精灵自来去。”句意为:芜城之中,月明之时,精灵鬼怪,来来去去。精灵,指神仙鬼怪。左思《吴都赋》言:“精灵留其山河。”吕向注曰:“精灵,神仙之类。”此处,“精灵”暗承前面“丘垅”而来。前两句诗人写到了芜城的“城上”“城边”,此二句则进一步写到了“城里”。
“草没城边路”,已知此地人烟稀少,而这里更言鬼怪出没其间,何其荒凉。一个“自”字,可以想见鬼怪来来去去,自由自在,何其多也。世间本没有鬼怪而诗人又分明于明月朗照的荒城中见之,多么阴森恐怖,多么荒凉无比,令人心惊肉跳,不敢久留。
这首诗前四句抒怀,今昔对比,感慨良多。后四句写景,极尽芜城荒芜破败之象,最后一句写神仙鬼怪在此出没无常,令人感觉阴森可怕。芜城何以荒凉至此,诗人并没有言及,而是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逼人思索。全诗构思独特,用字凝炼,意境深远,概括力强。
【作者简介】
李端(约743-782?)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公元770年(大历五年)举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李端(743年-782年),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北齐文宣皇后李祖娥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今存《李端诗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