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止水
(2023-03-28 14:37:43)
昏昏的太阳晒着,晒得人昏昏欲睡,午休是可以的,但醒来却是很难受,好像没睡醒的感觉。
天气暖起来,不用穿那个没有洗、滴了很多油水的呢子外套了,如果买了新的,肯定见新不穿旧,就废弃了。新穿的薄外衣也是多年的,在蓝湾门前减价处理的,好像三百多,原价说是一千多的。质量却是不错,也不敢多洗,老刘曾说怎么就穿这个,问我多少钱,我不说,他猜是百来块吧,我默认。
到处花红柳绿,柳树早在清明前伸出无数的枝叶,由淡绿到青,非常好看。现在绿化的花木多起来,玉兰不稀罕了,有粉红、有紫色,还有白色和黄色,黄色的比较少见,好像开得最晚,上一个周末拍了不少。白的是李花,紫叶李居多,有年结了不少果,摘着吃也不错。去年小区的老太太在我们4号楼的西头打李子,见了我说这颗李子很好吃。
桃花也开了,类似的是榆叶梅,花朵特多,也很大,是很好的绿化苗木,我拍了不少,感觉太滥,看人家的摄影作品都不是一大片,而是几朵甚至一朵,那样才好看,多了反而不好。
黄色的花应该是春天最早的花,要不就不叫迎春了。后来迎春不行了,代之以连翘。花期比迎春要长,花朵又大又密,一丛丛的黄得耀眼。
红的再是红叶石楠了,不是花,却是叶,在春天也是很好看的。
不由得慨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景同却时不同,人也有不同。近来让学生背《春江花月夜》,看到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有这样的感慨。再是《长恨歌》听说七1的文学社员宋其顺背过了,还要挑战《琵琶行》,这样的长诗能背过,小诗就不用愁了。以前的社员高全娟背过了《春江花月夜》也很厉害,36句找了很多朗诵和歌曲,让学生听了。
这些日子因为叫我外号,人人要写情况说明,还有10个顽固不化的,其中就有张永亮,就是不低头不写,扣分到了五六百,虱子多了也不痒痒了,我打算让他们再把扣的分捞回来,恐怕还很难。有要去告我的,是大库山的马智森,问内弟他爸爸马建华在青岛卖菜也不熟悉,他妈妈使用过普通话我以为是东北的,却是连五河的,姓王吧。说打也没有,但也是够呛,校长在上周的会上说怎么那么不把自己的事当饭碗,是高危职业很容易打碎的泥碗,还是挨几年安全着陆为好。如果30年教龄可以退休,我可以吗?
校长那天问我在备课吗,我说要整理书。他听成了编书,说还给编啊。我说第三版了,好歹给人申请了个主编,副高都不管用,正高可能更不管用了。上周末先给德贵整理了个书法会员名单,因为用的是文档的表格,不是用数据,不大好处理,挨个打的。可以先用表格处理好,再转成文档的。出生年月没统计,开始连同绘画,还有已故的。是何庆泉找了王政龙,王又找了德贵,他又找的我。
再是给老柴写好了回忆王玉宽的文章,两千来字,也还可以,开始上愁,迟迟不想动笔。后来下了决心,硬着头皮写了就不是很难了,完成任务就行,好像写错了一个字“伟迹”应该是“伟绩”,改了好几处了,肯定还要改的,用微信发过去了。
昨天给校长完成了一个思维导图,很简单的,好像见过人家的文化体系,我说有梯度,由德到行,德行合一。先孝后敬,先勤后奋。本来可以分教师和学生两块的,德分了,行没有分。再细化,要写一个构想,今天想写没有写。文化要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环境的熏陶,如建现在流行的主题公园或主题广场,有各种版面。原来我想要打造书画文化,就要建一个书画主题公园,可那个五奎溪的长廊也没有找库山名家来写,那样太费事了,不如让匠人写上完事,省事多了。
需要耳濡目染,活动来支撑。如孝文化可以来个新二十四孝文化墙,再是评选孝德少年和孝德老师,老师可以由校长一把手亲自带队上门慰问,买个二百左右的礼物。学生可以奖励50到100的现金,让学生买上给父母的礼物与班主任一起家访。
再是建立活动室,如德育室就要张贴第一届孝德少年和尊师模范,可以发荣誉证书,更好的是发一个奖章,网上订做也不贵,好的三四十元,便宜的才不到十元。文学社的社徽也打算做,要求必须佩戴,是个荣誉,也是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一定要选好。我布置让社员写征文,再看德行,走访调查村里的同学、干部、群众等。真正选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好学生来。
校本教材也要有文化读本,这需要积累材料,这样的一本书就可以代替材料。关键是要真抓实干,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培育熏陶,还要坚持不懈,长抓不放,不能走形式,只是为了检查。
昨天下午校长叫我过去,为了说服会昌。我是不用担心的,一是不在乎,二是岿然不动。一不让他发财,校长说他也投上了好几千,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赌徒的心理总是不健康的。再是大仙,我说不如信佛,他说人家刚结婚就预言5年离婚果然,我说你说今年能晋上我想跟你沾个光,结果没沾上。这个敏感话题其实不应该提,但也是为了下猛药,一杆子捅到底算了。他说一天吃20多片药,晚上睡不着,我说可以到操场跑,累了就睡着了。校长说他闲的,像他那样忙就什么也不想了。
校长让他有空好好备课,多想想还有一百多个3个班的学生在等着他,不能胡思乱想。我直接说他烧包,后来出来到我们办公室,我说校长找你谈谈,人家谁管你啊,他说恨不得看热闹,我说是的。校长让他用意志来克服,就像癌症患者不向命运屈服一样。我说校长拿你多好啊,工作环境这么宽松,就应该好好干。
他说自己是个神仙,我说是小鬼在召唤他。有的人好像走火入魔,一次不行,早晚要寻短见。大窑上的我叫姨夫的就是这样,现在京花小姨已被他儿子带到大城市去了。
我举了两个视频,一是大凉山的做公益,他却做不来。再是老徐的幸福阳光生活,一看有两个号,是别人拍的,他也不会做不会拍,但素材是他的,也有好处,一是网友资助,有一个就让他全家到西湖游玩,还有寄好吃的的。主要是拍摄者提供一些好的食材,让他做了全家吃。他是很会做菜做饭的,一家人吃得有滋有味。
因为家里穷,腿又有残疾,他只能娶了韩梅这个残疾人,生了大儿子徐韩也是残疾人。生活的重任是为了照顾这两个娘俩,他岳母被他称为“俺娘”,大儿叫“外奶”开始我还以为是奶奶。今年70多岁了,经常补贴他家,也让他好好照顾这娘俩。韩梅说话不大利索,但心眼是好的,同他大儿一样,心眼也来得快,比较正常。如让老徐做饭,最好说快点吧,别磨磨唧唧的。还有一看又逮了鱼了,说不干活了,净逮鱼了。
徐韩这个名是取两人的姓,心眼也很好。看邻居的孩子来,就把自己的好吃的分享,让小姑娘在家里吃了饭,爷俩还要去送些给其他的孩子吃。
确实艰辛的生活透着幸福和阳光,老徐对待两个残疾家人非常好,临走和回家都要打个招呼。这就是老百姓的幸福,富人家没有的幸福,富人家也难以体会到的幸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