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鲍照《拟行路难》18首(3)

(2023-03-13 16:58:49)
分类: 语文教学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以下简称《拟行路难》。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开头两句,直言老兵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此处,白首少壮想对照不得还从军去相对应。这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开头两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说同,这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年少时就从军了。对此,《十五从军征》直言十五从军征,《拟行路难》则明说君不见少壮从军去。而且,二者均采用了对照与呼应的表现手法。说异,一个老兵在年老时得以回家八十始得归”;而另一个老兵则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离不得还。但这异中也有同,也就是两个老兵的命运都是凄惨的。

正因为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还,老兵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拟行路难》从第三句开始对此作了集中的描绘。故乡两句,写老兵日夜思念故乡。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字,突出一个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乡的原因。这两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朔风四句,诉诸视觉、听觉、触觉,以意象组合来续写其思念故乡的愁情。朔风白云,两个意象分别诉诸触觉与视觉,各以萧条加以描绘,以此衬托老兵的愁情,恰到好处。"胡笳""边气",两个意象分别诉诸听觉与触觉。诗人以哀急状写胡笳之声,当是以哀景衬托哀情反映边气,既实写边气给人的肌体之寒,又映衬老兵思念故乡却不得归的心头之寒。唯其如此,老兵才感到无可奈何。诗中的听此愁人兮奈何,直接引用屈原诗句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楚辞·九歌·大司命》中的前一句,状写老兵的无奈,如同己出,不着痕迹。无奈之下,老兵只得登山远望,希望能借此排解心头之愁,保留好自己的容颜,所谓得留颜。可此情无计可消除,又岂是登山远望所能解决的这几句,视线由天上转至地上,内容由写景抒情转为描写人物的动作抒情,化无形为有形,从中可看出诗人运用写作技法的娴熟。

将死两句,由上文写老兵对故乡的思念归结为对妻子的怀恋。此处,写老兵设想自己将死在胡马迹,也即他从军所到之处,究竟将死于何种原因,并未明言,但读者完全可以推断出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老死,一是战死。一方面是老兵"将死胡马迹",另一方面是他能见妻子难,二者对比强烈。老兵对妻子的怀恋未随时光的流逝而淡化,而是与日俱增。他推想自己将客死异乡,却无法在死前与妻子再见上一面。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

于是,诗的结句直抒胸臆男儿生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绵忧”:连绵不断的忧愁。"摧抑"悲痛压抑。老兵面对自己坎坷的生世无可奈何,只能将心头无尽的边愁乡思化成长长的慨叹弦外之音身处如此社会,遭遇无休止的战乱,即便是热血男儿又能怎样何况是白首不得还的老兵呢悲哀之中分明蕴涵着老兵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不难看出,此诗主题思想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是一脉相承的,但其着眼点、写法等,与《十五从军征》相比,有不同之处。《十五从军征》写老兵,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起,着眼于他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情景,主要采用以哀景写哀情的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而鲍照的《拟行路难》写老兵,则着眼于他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运用多种写法,通过意象组合,层层推进诗意,重在抒发其无法回故乡与亲人团聚的悲哀。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少小从军,其中,一个在年老时得以回家,而另一个在年老时则仍流离在外,但无论他们最终能否回家,其命运都是凄惨的,心中也都是极其悲哀的。所有这些,都是当时的战乱造成的,而战乱又是由当时的统治者一手挑起的。因而,描叙老兵的悲惨遭遇,抒发其真情实感,便有力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因而,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一样流传至今,令人难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