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概括与提炼文本内容(2)
(2022-12-28 14:26:46)分类: 语文教学 |
(三)2019济南中考
一只墨水瓶改装的煤油灯
小时候、我在村里学堂读书。学堂坐落在一个土丘上,周围除生长着三棵枣树和两株柳树外看不见更多植物。木条的窗棂,灰尘密布。屋项的瓦,长满荒草。这是一个缺少色彩的、黯淡的世界。
但那一抹朝阳般的色彩,被装在一只墨水瓶里,放在老师的讲桌上。它照亮了我的眼睛,温暖了我的童年。每天上课,我的注意力都会被这只瓶子吸引。我喜欢看老师批改作业时的样子,三根指头拈住笔柄,将笔尖朝墨水瓶中沾沾,再在瓶口刮刮。潇洒地在作业本上划下“√”或“×”。老师自然成了我的偶像——他不但可以判断知识的对错,还能判断心灵的美丑,甚至预测一个人的未来。从老师身上,我看清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我知道,要成为老师那样的人,不容易。老师是喝过大量墨水的人,文化人都是墨水浸泡出来的。姐姐说,谁墨水喝得越多,文化就越高,人就越聪明。姐姐的话,坚定了我在苦难中的信念——拥有一瓶墨水,学做一个文化人。但我不敢将这个想法告诉父母,他们能养活我们姐弟,并送我们中的一个进学堂,已属不易。
那是一个黄昏,放学后,教室里空荡荡的。躲在教室门后的我,似一只等待觅食的老鼠,心跳鼓点般起伏。颤抖着双手,拿走了讲桌上那只墨水瓶。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那瓶墨水转化成我的血液,我成了一位老师。
没想到,我偷回来的这只墨水瓶,会给姐姐精神上制造一场灾难。姐姐比我更加珍視那只瓶子,每晚睡觉前,都要将其捧在手心,端详半天,仿佛她那苍白的青春琴弦上,跳出几个明快的音符。这只墨水瓶,也激活了姐姐炽热的梦想。很多时候,她坐在桌前,望着墨水瓶发呆,还会从我的书包里,抽出一本书来,一边翻阅,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我知道,姐姐是在用那支简陋的墨水笔描绘她多彩的人生。
父亲看出了姐姐的心思,每天早晨,故意提高嗓门说:“兰兰,你去送弟弟上学吧。”姐姐听父亲这么一说,顿时神采飞扬,宛如一只蝴蝶看见了菜花。但姐姐同样是懂父亲的,即使在送我去上学的路上,她也背个箩筐,割草或捡柴。任何时候,她都没忘记帮助父母支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每次,她只将我送至学堂对面。对自己无法拥有的东西,她从来只存敬畏和仰望。一次不经意地回头,我看见姐姐在目送我走向学堂时,脸上压抑的忧伤。
迫于生活。姐姐嫁给了邻村的一个穷木匠。那只墨水瓶安静地留在我家桌子上。姐姐的出嫁让我们这个家笼罩上阴影。在学堂、在家里,我满脑子都是姐姐的影子。父亲常站在姐姐离去的路口发愣。一想起姐姐,母亲就忍不住掉泪。姐姐为我们这个家,付出得太多了。
许是为姐姐祈祷,亦或是想重新点燃我们生活的希望,母亲把那只墨水瓶改装成了一盏煤油灯。入夜,母亲将灯芯挑得长长的,桔黄色的火焰,仿佛姐姐如花的笑靥。温暖重又弥漫我们的屋子。父亲伴着灯光,编箩筐;母亲坐在灯下,纳鞋垫;我趴在灯旁,看书写字。
长夜漫漫,灯火煌煌。我独自坐在深夜,把一本本书翻得破损不堪。疲劳时,只要一想到姐姐,想到父母的辛劳,我内心的倔强,又春草般苏醒了。我终于从那盏煤油灯下,走了出来。多年后,我师范毕业,站上了讲台。当看到讲台下孩子们渴求的眼神时,我在想——他们将会把我视作下一个自己吗?
再次见到姐姐时,她已经是一个母亲了。生活的贫困让皱纹过早地爬上了她的脸庞。那一刻,我的心里涌起一股酸楚,姐姐却生活得平静、安详。身后的箩筐一次次压弯她的脊背,姐姐就一次次挺起腰板。她不再对一只墨水瓶抱有幻想,在经历过风雨之后的她看来,喝清水也能增加血液的浓度,让人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姐姐正用自己的双手捧起属于她的那盏灯——她的孩子,这足以让她活得有希望和信念,就像母亲改装的那只煤油灯,虽然光源微弱,却足以照亮一个世界。
19.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本文围绕“墨水瓶”讲述的事情。(4分)
19.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本文围绕“墨水瓶”讲述的事情。(4分)
“我”渴慕并偷得墨水瓶→(1)→(2)→母亲将墨水瓶改裝成煤油灯→(3)→(4)
(四)2021历下一模
我的翻译家梦
袁敏
在新新饭店面朝西湖的露台上,我和自己从小敬仰的《木木》的翻译者近在咫尺,抵膝而坐。巴金先生亲切地对我说:“小袁,我看了你的小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这一刻,我在心里慨叹生活的奇妙……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在杭州市天长小学上学,大约读五六年级。有一天,很偶然地从一个同学的课桌抽屉里发现一本薄薄的小书,书名叫《木木》。泛黄的封面上,“木木”两个字很大,竖排的,右侧是一个素描笔触勾勒的大胡子外国人,下面的“(俄)屠格涅夫著巴金译”两行字很小。最奇怪的是,这些字都是从右边往左边排的,和我以前看到的那些书感觉完全不一样,有一种久远的沧桑气息。
我觉得新鲜好奇,便问那位同学借了这本书,回家细细地读了。小说将一个卑微的哑巴农奴对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的感情描写得令人心颤。那次的阅读体验,对我这样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来说,完全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我哭湿了好几条手绢,心里对这本书的翻译者巴金先生崇拜得不得了。小小的梦想,就在读完《木木》那一刻诞生了。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与巴金先生相遇,我更期待自己将来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个翻译家,把世界上最好看、最打动人的小说翻译成中文,让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热爱读书却不识外文的小读者,也可以看懂优秀的外国名著。
我的这一梦想,当时似乎还真有实现的可能。我小学毕业时,杭州市外国语学校到天长小学来招生,面试时来了两位老师,对我提了很多问题,还让我朗读了几段文章。具体是什么问题,我又是怎样回答的,朗读的是什么文章,如今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老师临走时在楼梯口回身望着我,笑眯眯地一摆手,说:“在家等通知吧!”
以后的那段日子里,我自以为一只脚已经踏进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大门,今后自己将天天学习外语,说外国话,阅读外国书籍,当一个翻译家的梦想似乎并不遥远。
没想到,命运和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很快,时代的风雨来了,一切都不算数了。我再也没有等到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入学通知书,而是按照地区划片、就近入学的原则,被分配到杭州第十一中学上学。报到那天,心头涌上一种莫名的郁闷。我到自家的后晒台上,把自己疯玩了一个夏天的皮筋、沙包、毽子等玩意儿一股脑儿扔了下去,心里和那个还没踏透过校门的杭州外国语学校默默告别,也和自己的梦想再见了。
杭十一中是一所老牌中学,拥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遗憾的是,我们入学时,图书馆已经被贴上封条,我们只能在外面张望里面那一排排高大的书架和层层叠叠的图书。无书可读的我们,面对门窗紧闭的图书馆,就像被撂在干涸的沙漠上渴望喝水的小鱼。
终于有一天,我们一些胆大的同学私底下商议,砸破图书馆的窗户,爬进去偷书。我像假小子一样,不管不顾地和男生一起跳窗而入。其实潜意识中,我惦记着《木木》那本小书,希望能在书海中觅得它的踪迹。一进图书馆,我就直奔外国文学专区,而且首先寻找俄罗斯文学的专柜。那一瞬间的狂欢,至今回想起来依然酣畅淋漓,虽然我没有找到<木木》,但其他听说过、或者没听说过的众多图书,同样让我欣喜莫名,被我一本本飞快地扔出窗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
当图书馆窗外的草坪上书籍堆得像小山一样时,我们还不肯收手。直到告密者带着工宣队和老师将我们人赃俱获时,我们还没有从疯狂的兴奋中清醒过来。偷书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所有扔出窗外的图书全部没收。
高中毕业后,我当了一名三班倒的挡车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几十斤重的杠子搬上搬下,十根手指无休止地在杠子上的丝线里拨弄穿行。每天下班都腰酸背痛、筋疲力尽。那时,唯一给我安慰和遐想的,就是文学的梦想。虽然小时候当翻译家的梦想没能实现,但巴金先生翻译的《木木》却带我走近了文学,而后,特殊境遇下接触到的《金蔷薇》又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和爱上了文学,我在枯燥繁重的劳动之余拿起笔来,写下一篇篇稚嫩的文字,也开始了自己新的梦想。
生活还是会眷顾有梦的人。不久以后,我幸运地遇到了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她当时到我们工厂来组稿,而我的一篇散文居然获得了她的青睐:再后来,我从一名工人业余作者成为小说编辑;再再后来,我在李小林的鼓励下,写出了中篇小说《天上飘来一朵云》,当时小林正好陪巴老来杭州休养,她将我的小说初稿给巴老看了。
此刻,这位以前未曾谋面却让我产生梦想的文学巨匠,就坐在我的面前,对我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当翻译家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文学的梦想却无可阻挡地扎根在心里。
从此,我就和文学结缘,再也没有分离。
(选自2018年10月31日《文汇报》,有删改)
19.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我”追逐梦想的过程。(6分)
(1)读完《木木》,梦想诞生
(2)
(3)
(4)结缘文学,梦想延续
2018·高新一模
一株麦穗的尖锐与辽阔
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我兴奋地向正在田里收割麦子的父亲报喜去了。
田里的麦子一片金黄,像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一阵风吹来,田里的麦穗仿佛笑弯了腰,也在为我点头祝贺呢。我挥舞着殷红的录取通知书,激动地向父亲高声地呼喊着。父亲直起了腰,脸上露出笑眯眯地笑容。他将汗渍渍的双手在身上擦了擦,接过录取通知书,古铜色的脸庞,也愈发红润了。他忽然冲我肩膀上打了一拳,说道:“好小子,行啊,有出息啦!”
我猝不及防,往后倒退了几步,脸一下子红了。父亲见状,哈哈大笑起来,说道:“嗯,身子骨还弱了些,还经不起摔打。”说罢,父亲捡起一株麦穗,轻轻地抚摸着这根麦穗,眼睛里泊满了深情,只听到他缓缓地说道:“孩子,你考上了大学,我就送给你这根麦穗做礼物,希望你的人生舞台能像麦穗一样尖锐和辽阔。”
我听了,不禁哑然失笑道:“爸,这株麦穗有什么尖锐和辽阔的,它只是这么一株细细、软软的,还肴拉着脑袋,一点也不尖锐和辽阔啊。”父亲听了,脸色变得严峻起来,他说道:“不,别小看了一株麦穗,它有着别样的尖锐和辽阔的。它托起那么一片天空,立在广袤的田野里。无论狂风和暴雨,它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从不好高骛远。它的目光是尖锐的、它的舞台是辽阔的,尖锐的傲然屹立,辽阔成一片天空。”父亲对麦穗的一番描述,让我感到十分惊讶。没想到,没有什么文化的父亲,在父亲的眼里,一株麦穗,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和生存空间,绽放出它的妖娆和美丽。
我接过父亲递过来的这株麦穗,放在掌心,轻轻摩挲着,好像生平第一次认识了麦穗。瞬间,我对这株麦穗充满了敬畏和感动。
我带着父亲送给我的这株麦穗,走进了大学,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当兴奋与新鲜感渐渐消失了,我的心渐渐地有了一种深深地失落感。与同学相比,我没有背景、没有金钱、没有关系……我几乎什么也没有,甚至没有什么有特别的地方,走在同学中间,很快被淹没了,没有一点色彩和灵动。我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有了隐隐地怨言和情绪。父亲看了信,心里有了重重地心思,他仿佛看到了儿子的焦虑和茫然。他终于放心不下,风尘仆仆地赶到城里来看我。父亲见了我,没有过多地言语,只是从包里拿出一株麦穗,深情地说道:“孩子,你还记得我给你说过一株麦穗的故事吗?”我疑惑地看着父亲,有些困惑和不解。
父亲说道:“一株麦穗,无依无靠,它在田野里,却总是那么地喜悦、那么地自信,它的舞台是那么地尖锐和辽阔,它用它的坚韧和努力,结出沉甸甸地麦穗。孩子,不要有什么怨言和情绪,就学一株麦穗吧,你会得到一种别样的收获和喜悦。”父亲的一番话,让我有种深深地震撼。我接过父亲手中那株麦穗,心灵仿佛一下有了一种明媚和清澈,我感到我的舞台,变得格外宽大和妖娆。
大学毕业后,我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作。又是几年过去了,当父亲得知我就要结婚了,兴奋的连夜赶到城里来。父亲从包里拿出一个镜框,说是送给我的礼物。我接过一看,只见镜框里镶嵌着一株沉甸甸地麦穗。父亲在镜框里写上这么一行歪歪扭扭的字:一株麦穗的尖锐和辽阔。
瞬间,我仿佛读懂了什么,我心灵溢满了柔软。我走上前,伸出双手,生平第一次轻轻地拥抱着父亲,喃喃地说道:“谢谢爸爸,送给了我这份寓意深刻的礼品,您送给我的是一种精神和力量,我会将这种精神和力量传承下去:一株麦穗的尖锐和辽阔,它永远是我人生的基石。”
听了我一番话,父亲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突然伸出拳头,在我肩膀上重重地击了一拳。我站在那,一点反应也没有,父亲却往后踉跄了几步。
好熟悉的一幕啊!脑海里忽然浮现出这样一幕情景:田野里,父亲伸出拳头,对着一个青涩小青年的肩膀上重重地击打了一拳,小青年踉跄地往后退了几步。
而今,当父亲在我肩膀上击了一拳,我站在那纹丝不动,他却踉跄后退了几步。
那一刻,我的目光顿时变得一片朦胧……
1、认真阅读文章,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故事情节 |
“我”的内心感受 |
|
敬畏和感动 |
大学时我心情失落,父亲赶来看我送麦穗 |
|
|
|
参考答案
(一)《红条绒布衫》
示例:妈渴望买件红条绒布衫,但为了给我买文具放弃
我提起那件红条绒布衫,妈觉得不适合她了
评分意见:本题4分。每点概括2分,意思对即可。
(二)《时光的往事》
示例:“我”聊起到牧区采访的经历,感动于牧民的纯朴
“我”讲述在全国游历的见闻,感受国家的“好”
(三)《一只墨水瓶改装的煤油灯》
(1)姐姐珍视墨水瓶;
(2)姐姐出嫁后留下墨水瓶;
(3)“我”在墨水瓶改装的煤油灯下刻苦读书,实现梦想;
(4)姐姐不再对墨水瓶抱有幻想,她有了新的希望。
(四)《我的翻译家梦》
答案示例:无缘杭外暂别梦想提笔写作重启梦想
【评分意见】本题6分。每空1分,每空2分。概括较为准确凝练,意思对即可。
(五)一株麦穗的尖锐与辽阔
故事情节 |
“我”的内心感受 |
接到高考通知书,父亲送我麦穗做礼物鼓励我 |
敬畏和感动 |
大学时我心情失落,父亲赶来看我送麦穗 |
深深的震撼(或者明媚和清澈都行) |
我要结婚时,父亲送我嵌着麦穗的镜框 |
心灵溢满了柔软(或者感动感激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