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赏析

(2022-11-19 09:27:22)
分类: 语文教学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赏析

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淡泊宁静的性格特征,执着于自己所追求的志向,精神超然于物质之上。摒弃世俗,辞官归隐,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决不能让自己成为权力和金钱的奴隶的高洁志趣与人生追求。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假托五柳先生以自况,结合晋宋时期社会背景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不详其姓字,对门阀制度的戏谑;不求甚解,对玄言清淡的揶揄;不吝去留,对矫情仁诞的调侃;不计得失,对名缰利锁的讥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ng不吝lìn情去留。环堵d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npiáo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注释

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详:知道。

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欣然:高兴的样子。

嗜:喜好。亲旧:亲戚朋友。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既:已经。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

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盛饭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黔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兹:这。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辈,同类。觞:酒杯。

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

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文言归纳

一词多义

1.以: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或置酒而招之 【代词,他】

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3.言:闲静少言 【说,说话】

黔娄之妻有言 【言语,话】

4.如:晏如也 ……的样子】

亲旧知其如此 【像】

5.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左右】

6.其: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7.志:以乐其志 【志趣,志向】

处处志之【标记】

重点虚词

1.  因以为号焉 ""助词

2.  因以为号焉 表顺承""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字表判断 翻译成

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的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为动用法……感到快乐.

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译文:先生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释。

因以为号焉。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因以之为号焉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译文: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缺少主语: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因以为号。省略“之”字,应为“因以为号”。译文: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是: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文: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3.疑问句:

无怀氏之民欤?一般疑问式

4.判断句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5.流传下来的成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赏析】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很多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

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大多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纯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的影响。《五柳先生传》是他假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梁代萧统《陶渊明传》称其“颖脱不群,任其自得偿著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传》的文学价值,不独在写出了志士的节操,隐士心态,还在于冷眼看世界,曲笔道世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公开向世风时俗说:“不!”

一、不详其姓字:对门阀制度的戏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也焉。”此言五柳先生之姓氏爵里。

作传通例,先叙姓名籍贯,陶渊明“爰自陶唐”,“历世重光”,为晋大司马陶侃之曾孙。本可自我夸饰一番,然这位先生,却把自己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详姓字”,不知故里,这与当时“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社会流行病是格格不入的。对矜夸祖宗荣光,托庇死人余荫的簪缨之族,高士名流,陶渊明用诙谐笔触同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一定要给个称呼,仅与“宅边有五柳树”这一自然景物发生关系,“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取了一个字号。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正如庄子所言:“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何朝何代何地,何姓何名何字,一概不知,文章以这一卓然不群的传主形象,无情的戏谑了世俗所尚之门阀制度。

二、不求甚解:对玄言清淡的揶揄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五柳先生之秉性志趣。

陶渊明酷爱读书,常自言:“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指观书时不刻意寻求深奥繁琐的解释,不深文求解钻牛角尖。而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象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

三、不吝去留:对矫情仁诞的调侃

“性嗜酒……造饮辄醉,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此言五柳先生之饮酒嗜好。陶渊明之饮,特点有二:“质性自然,任真自得”。亲朋饮则尽意,一醉就走,亦不管主人挽留与否。此与陶渊明任性旷达的人生是一致的:“寄酒为迹,醉酒避祸”。晋宋易代之际,篡夺杀伐频繁,诗人对此深恶痛绝,如蝇在喉不吐不快。而政治高压又不允许文人直斥黑暗现象。于是,文人托之以酒,以酒后醉言消除心中的愤懑。饮酒虽为个人嗜好,却是对魏晋名士矫情仁诞行为的一种调侃。

四、不蔽风日:对骄奢淫逸的嘲弄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此言五柳先生之生活条件。

陶渊明晚年生活陷入贫困,“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慕,孰敢慕甘肥。”梁启超说:“陶渊明是一个最真的人……他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他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晋宋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奢侈淫逸的风气,纵情声色及时享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世风如此,陶渊明却恪守“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的生活准则,身居陋室,粗衣淡饭而安心,安然自若,岂不是对奢侈之风的一种嘲弄。

五、不计得失:对名缰利锁的讥诮

“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此言五柳先生之志节情怀。

陶渊明的仕宦生涯以41岁辞去彭泽县令终止,就此走上躬耕诗书的归隐之路。仕途的黑暗,理想的失落,个性的压抑,令陶渊明毅然决然永诀官场。“常著文章以自娱,忘怀得失。”他感到归隐生活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

东晋时期,“朝隐”之风盛行,一是人将归隐作为求取功名,跻身官场的终南捷径,致使真假隐士难辨。因此如何看待“荣利”则成为区别真假隐士的根本点,陶渊明的审美是“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是在这点上,表明了陶渊明与世俗观念的彻底决裂。

《五柳先生传》虽为陶渊明的“自况”之文,但其不以丧失人格作为代价,来换取物质上的慰藉。生活在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时时处处在为名和利,钱与权角逐,不越道德底线,不出卖人格与尊严,保持一个健康的积极向善的良好的心态,在物欲横流充斥每个角落的今天,保持一颗平和之心,静看沧桑人世宠辱不惊,享受生命所给予的全部当然包括苦难,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不气不馁。保持健全人格,使其不受浊风玷污而扭曲变态,是我们值得深思的,我想这是学习这篇文章的一点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