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扩展阅读与训练:广陵散绝
(2022-11-15 12:58:30)分类: 语文教学 |
文言文扩展阅读与训练:广陵散绝
【导读】
有了战国时侠客聂政的拼死刺韩,才有了千古名曲《广陵散》;有了嵇康的临刑索弹,才使《广陵散》名声大震;也正有了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的“演义”,又使《广陵散》编谱成了《笑傲江湖》之曲。一曲《广陵散》久久回响在历史的天空,不光是因为这首曲子本身,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在它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擅长音乐的嵇康赴难刑场,弹奏一曲《广陵散》,慷慨悲壮,哀恸人心,终成“千古绝唱”。在历史的袅袅余音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从容镇定、义无返顾的名士,正在屠刀前“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选文】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嵇中散:即嵇康,曾任三国魏中散大夫,他是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孙女婿,因得罪司马昭而被害。临:面对。成语“如临大敌”的临也是面对的意思。东市:汉朝在京城长安东市处决罪犯,后来就以“东市”为刑场的名称。《广陵散》:古琴曲名,嵇康善弹此曲。
袁孝尼:即袁准,字孝尼,为人忠正。散:为曲类名称。
【译文】
中散大夫嵇康在东市将要被处死,他神色不变,索讨古琴来弹奏,弹奏的是一曲《广陵散》。弹奏完毕,(嵇康)说:“袁准曾经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十分爱惜,不肯传授给他。从此以后,《广陵散》在今天就成了绝响啊!”(当时)有三千名太学生上书,请求以嵇康为老师(想用这种办法来救嵇康),(朝廷)不允许。(嵇康被杀后)不久,文王司马昭也后悔了。
【阅读欣赏】
读完此篇短文,我们不能不唏嘘感慨,好一派从容赴死的风度!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雅量篇》中,用极其精练的笔法记录述说了这件事,悲壮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而我们读者在为这位名传千古、个性卓然的名士嵇康无辜被害而扼腕叹息时,也不禁被其临刑之前,仍能神态自若、索琴奏曲的潇洒从容而感喟扼腕!人以曲终,曲以人传。在此真正成为遥远的“绝响”的不仅仅是古琴曲《广陵散》,而是那弹琴之人嵇康的那份宁静洒脱心境和豪迈不羁的侠义风骨!嵇康的一生也正是为后人所推崇的“魏晋风度”的缩影。
【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索琴弹之( ) 袁孝尼尝( )请( )学此散
不许( ) 吾靳固( ) 不与( )
于今绝矣( ) 文王亦寻悔焉()
2.将“太学生三千上书,请以为师”译为现代汉语。
3.请你结合这则短文和《知识卡片》,谈谈你对嵇康这位名士的看法。
【知识卡片】
有关嵇康
嵇康(223~263),字叔夜,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史称“嵇中散”。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鲁迅曾编辑《嵇康集》。
每次经过群雄纷战后建立起的统一王朝,知识分子都会面临一场浩劫。据史载,这一时期被杀的大名士有:孔融、杨修、何晏、夏侯玄、嵇康、潘岳、陆机、郭璞……尤其是司马集团篡位后的大肆杀戮,使天下“名士减半”。嵇康被杀时年仅四十。可以说,傲气傲骨、愤世嫉俗、孤独寂寥、犀利笔锋,侠甘义胆……贯穿了嵇康一生。而在当时文人名士朝不保夕的境况下,他那豪迈不羁、卓尔不群的思想和风骨,更显得难能可贵,被后世传为美谈。
司马昭当时为逃脱犯上弑君的罪名,想取得舆论地支持,曾极力拉拢嵇康,于是指派“七贤”中的山涛出面拉拢他。但嵇康得到消息后,在愤怒中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而且还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这种高姿态深深刺痛了司马昭的“痛处”,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友人吕安被其兄诬蔑为不孝,嵇康出面辩护,钟会乘机向司马昭进谗言,于是司马昭下令将吕安和嵇康一起处死。而文中提及3000名太学生联名上书的“救援活动”却反而使司马昭下定决心要除掉嵇康。